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江苏高考 >> 江苏高考语文模拟题 >> 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分析综合

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分析综合_第2页

中华考试网  2015-11-22  【
题组二 综合练(1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8题。(6分)

  杨信民,名诚,浙江新昌人。乡举入国学。宣德时,除工科给事中。母忧归。营葬土石必躬舁数百步,曰:“吾葬吾母,而专役他人,吾不安也。”服阕,改刑科。寻以王直荐,擢广东左参议。清操绝俗,尝行田野,访利弊为更置。性刚负气,按察使郭智不法,信民劾之下狱。黄翰代智,信民复发其奸。已,又劾佥事韦广,广遂讦信民,因与翰俱被逮。军民哗然,诣阙下乞留信民。诏复信民官,而翰、广鞫实,除名。景帝监国,于谦荐之,命守备白羊口。会广东贼黄萧养围广州急,岭南人乞信民,乃以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士民闻而相庆曰:“杨公来矣。”时广州被围久,将士战辄败,禁民出入,樵采绝,而乡民避贼来者拒不纳,多为贼所害,民益愁苦归贼。信民至,开城门,发仓廪,刻木锲给民,得出入。贼见木锲曰:“此杨公所给也。”不敢伤。避贼者悉收保,民若更生。信民益厉甲兵,多方招抚,降者日至。乃使使持檄入贼营,谕以恩信。萧养曰:“得杨公一言,死不恨。”克日请见。信民单车诣之,隔濠与语。贼党望见,欢曰:“果杨公也。”争罗拜,有泣下者。贼以大鱼献,信民受之不疑。萧养且降,而都督董兴大军至,贼忽中变。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贼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未几,兴平贼,所过村聚多杀掠。民仰天号曰:“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讣闻,赐葬祭,录其子玖为国子生。广东民赴京请建祠,许之。成化中,赐谥恭惠。久之,从选人卢从愿请,命有司岁以其忌日祭焉。

  (节选自《明史·杨信民传》,有删改)

  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杨信民深受军民拥戴的一组是(3分)(  )

  诣阙下乞留信民 避贼者悉收保,民若更生 得杨公一言,死不恨 城中皆缟素 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命有司岁以其忌日祭焉

  A.         B.

  C. 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杨信民性格刚直不阿。在担任广东左参议时,他弹劾了郭智,揭发了其继任者黄翰,又弹劾了佥事韦广,使他们都受到应有的处理。

  B.杨信民军事才能出色。他守备过白羊口,在贼寇围困广州的紧急时刻,临危受命,担任右佥都御史,他单车赴约,平息了贼寇之乱。

  C.杨信民体恤百姓。他进入广州城,分发仓粮,让百姓能出入;他富有仁心,贼寇见他,也欢呼并争相下拜,有的甚至哭泣流泪。

  D.杨信民受到朝廷的褒扬。他去世后,皇上赐予送葬的祭品,答应百姓建其祠堂并赐谥号恭惠;皇上还命主管部门每年在其忌日祭祀。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0题。(6分)

  上官均传

  上官均字彦衡,邵武人。神宗熙宁亲策进士,擢第二,为北京留守推官、国子直讲。元丰中,蔡确荐为监察御史里行。时相州富人子杀人,谳狱为审刑、大理所疑,京师流言法官窦莘等受赇。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坐是,谪知光泽县。莘等卒无罪,天下服其持平。有巫托神能祸福人,致赀甚富,均焚像杖巫,出诸境。还,监都进奏院。

  哲宗即位,擢开封府推官。元,复为监察御史。议者请兼用诗赋取士,宰相遂欲废经义。均言:“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自熙宁以来,京师百司有谒禁。均言:“以诚待人,则人思竭忠;以疑遇物,则人思苟免。”遂论青苗,以为有惠民之名而无惠民之实,有目前之利而为终岁之患,愿罢之而复为常平籴粜之法。

  蔡确弟硕盗贷官钱以万计,狱既上,均论确为宰相,挟邪挠法,当显正其罪,以厉百官。张、李清臣执政,与正人异趣,相继击去之。监察御史张舜民论边事,因及宰相文彦博,舜民左迁。均言:“风宪之任许风闻,所以广耳目也。舜民之言是,当行之;其言非,当容之。愿复舜民职。”不从。台谏约再论,均谓事小不当再论,王岩叟遂劾均反覆,岩叟移官。均迁殿中侍御史,内不自安,引义丐去,改礼部员外郎。居三年,复为殿中侍御史。

  徽宗立,太学生张寅亮应诏论事,得罪屏斥,均言:“寅亮虽不识忌讳,然志非怀邪。陛下既招其来,又罪其言,恐沮多士之气。”寅亮得免。时宰相欲尽循熙、丰法度为绍述以风均,均曰:“法度惟是之从,无彼此之辨。”由是不协,徙襄州。久之,复龙图阁待制,致仕。卒,年七十八。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四》,有删改)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直接表现上官均敢于表达观点的一组是(3分)(  )

  乞以狱事诏臣参治 天下服其持平 以为有惠民之名而无惠民之实 挟邪挠法,当显正其罪 王岩叟遂劾均反覆 太学生张寅亮应诏论事,得罪屏斥

  A. B.

  C. D.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官均是一个刚直不阿的人。上官均因为反对蔡确两次受到贬谪,第一次是因为相州富人的孩子杀人案,第二次是因为蔡确的弟弟贪污案。

  B.上官均看重科举考试的经义科目。元祐年间,宰相想废除经义科考试,上官均针锋相对地指出:经术是以理为主的,是立世的根本,选拔人才不能舍本求末。

  C.上官均做事比较顾全大局。比如在监察御史张舜民议论边地事情的事件上,上官均首先请求恢复张舜民的官职,没有被允许后,就不再议论这件事情。

  D.上官均看问题比较客观公正。比如在张寅亮的问题上,上官均认为张寅亮是应召论事,即便说话不懂忌讳冲撞了皇帝,但用心是好的,不能因为这处罚他。

  1.张冠李戴。“得卒任完之以不隳”承前省略主语“来者”,即继任知县,这句话是谢景对继任知县的期望,并非说自己在任期内。

  2.(1)时间错位。原文中是“棋局渐输,秋芙纵膝上狗儿搅乱棋势”,由此看出秋芙让小狗搅乱棋局是在将要输棋之时,并非输棋之后。

  (2)地点有误。审理案件是在担任和州知州时,非任“河南府通判”时。

  3.曲解词义。刘湛刚刚回朝做官时,皇上委以重任,早晚接见,并非拉着他。“引接”是“接见”之意。

  4.无中生有。“再不敢居功自傲或玩忽职守”于文无据,文中只有“诸将股栗”的说法。

  5.因果失当。余若水“从此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的原因,不是因为“品性孤傲,不屈从于权贵,刚上任一个月,就辞官回家”,而是因为“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云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

  6.以偏概全。“将病症转移到双脚”不正确,原文有“吾能移之,使病在末”是将疾病移到四肢,而不仅仅是“双脚”。

  7.选C 写百姓好像得到新生。是贼寇头目黄萧养的话,不属于“军民”。是朝廷的命令。

  8.选B B项,“军事才能出色”誉之过重,“平息了贼寇之乱”属无中生有。

  9.选A 上书反对宰相的做法,敢于表达观点。写天下人都信服上官均的公平。侧面描写。议论青苗法的缺陷,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批评宰相伙同他人犯法,敢于表达观点。王岩叟弹劾上官均。张寅亮被皇帝斥责。

  10.选A A项,颠倒事实,因相州富人之子杀人案,上官均被贬为光泽县县令,但在蔡确弟弟的案件上上官均没有被贬谪。

12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