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江苏高考 >> 江苏高考高考政策 >> 江苏省高考政策变化大追踪10多年间至少4种高考模式

江苏省高考政策变化大追踪10多年间至少4种高考模式_第2页

文汇报  2014-09-04  【

也正因为反对声太多,“不分文理科”的方案只存活了一年。秦老师由此感慨,“复旦大学在自主招生时采取的千分考也不分文理科考多门,却存活了很多年。我想,高考统考和自主招生毕竟是两类不同的考试,对于全体考生和部分优秀考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但如果将适用于一部分考生的考试模式用在全体考生身上,则未必适宜。”

  【方案3】2003-2007年:“3+1+1”模式

  这个模式在保留语文、数学、英语3门必考科目的前提下,另外2门由考生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6门课中自由选择,其中的“1”是报考高校指定的选考科目,另一个“1”,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选。这样的模式打破了文理分科,学生可以跨文理课界限选择考试科目。

  江苏的“3+1+1”方案从2003年开始推行,一共持续了5年。这一次问题不再出现在“负担重”上,而是出在了“公平性”上。这一政策发布之初,学生们很高兴:虽然高考科目可达15种组合,但学生们认为,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而且考试科目只考5门——和过去考5门、9门相比,负担减轻了。

  但在高考考试成绩出来后,师生们发现,各科的难度不一样。比如,物理高考题很难,选物理的学生得高分就难,而选其他科目的学生得高分就相对容易。由于当时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只划了一道线,这样,自然是选择了易考科目的考生更划算。秦老师说,当时就有学生抱怨:不公平!

  此外,高中学校的教学秩序也被打乱。为在高考中尽可能“划算”,学生在选科上开始出现一些奇怪的组合。比如“生物+地理”。15种高考组合就意味着至少要开15类班级,而每一类学生有多有少,学校很是为难。一是师资无法满足需求,二是某些班级学生太少无法开班。如果学校动员某个学生改报其他组合的班级,家长就会投诉:高考方案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为什么学校要剥夺学生的兴趣选择。

  【方案4】2008-2014年:“3+学业考+综合素质评价”

  2005年秋季开始的这套高考模式,“3”指统考的语文、数学、外语。语文、数学有附加题,“学业水平测试”为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其中必选测试科目2门(物理、历史),必修测试科目5门,成绩实行等级计分,“综合素质评价”包括普通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6个方面。

  这一模式带来四个明显变化。首先是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地位空前提升。在高招录取时,“3”对应的是具体的高考分数,而学业水平测试则仅对应A+、A、B+、B、C+、C这一类等级。

  在江苏,无论是文科生或是理科生,均须选择选修测试科目两门,必修测试科目五门。其中文科类考生选测科目除须选择历史外,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门中再选择一门;理科类考生选测科目除须选择物理外,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门中再选择一门。

123
纠错评论责编:liujianting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