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湖南高考 >> 湖南高考语文模拟题 >> 2016届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强化训练: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

2016届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强化训练: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_第2页

中华考试网  2016-01-13  【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司成公家传

  [明]侯方域

  叔父司成公,讳恪,字若木。年二十四登第,不肯仕,更读书为诗赋。三岁而方相国从哲贤之,以为翰林院庶吉士,然立朝论议,终不肯苟同方相国。

  天启间,公为编修,而宦者魏忠贤窃政,日杀公心重杨涟,而与缪昌期友。涟指忠贤二十四罪,条上之,天子不能用,反为忠贤所害,昌期亦坐死。寻有言忠贤二十四罪章者,故昌期趣公代具稿,忠贤大怒,坐曲室中,深念欲杀公。而其假子金吾将军田尔耕,顾素知公,进曰:“是人颇以诗赋谬名公卿间,而能书米芾书,翁必无意曲赦之耶!”忠贤仰视罘乃顾谓尔耕:“儿试为我招之!”尔耕退,诣公,话故旧,因佯言:“我之游魏翁者,欲为士大夫地也,非得已者。”公大悦,呼酒与饮,辄慷慨指当世事,尔耕默不得语。居数日,又诣公,则益为款言,伺公嬉笑饮酒酣,乃促膝附公耳言:“公且以杨、缪故,重得罪。我为公画计,某月日乃吾魏翁诞辰,公自为诗书之。”言未得竟,公大怒,推案起,酒羹覆尔耕衣上淋漓,尔耕低头惭恧,已而乃大发怒去。适南乐魏广微者,亦忠贤之假子也,以大学士掌贡举,而公为其下校官。广微心公,公所荐取士郑友玄、宋玫,辄有意摧抑之,以语挟公。公力与争曰:“人生贵识大义,恪岂恋旦夕一官,负天下贤才哉!”语侵广微。而忠贤里人子御史智铤,廉知之,乃力劾公,罢官。忠贤积前恨,更矫传上旨,夺所赐诰,而令公养马。公即日脱朝冠,自杖策出长安南门。

  公生平善为诗,每赋诗辄饮,而前后虑天下事,有不当意,则又感愤,日夜纵饮,久之积病,竟以卒,年四十三。天下皆以公有宰相器,深痛惜之。

  (有删改)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宦者魏忠贤窃政,日杀僇士大夫不附己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数日,又诣公,则益为款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下皆以公有宰相器,深痛惜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宦官魏忠贤窃取政权,每天都杀死那些不依附他的官员。

  (2)过了几天,田尔耕又来拜访司成公,就又向他说些恳切的话。

  (3)天下人都认为司成公有宰相的才能,很为他痛惜。

  【参考译文】

  叔父司成公,名恪,字若木。二十四岁考中进士,不肯做官,继续读书,写诗赋。三年后,相国方从哲认为他有才能,让他担任翰林院庶吉士,但是他在朝为官发表意见,终究不肯随便同意方相国的意见。

  天启年间,司成公担任编修,宦官魏忠贤窃取政权,每天都杀死那些不依附他的官员。司成公心里器重杨涟,并且与缪昌期是朋友。杨涟指出魏忠贤的二个四条罪状,逐条向上陈述,天子没有听从,杨涟反而被魏忠贤陷害,缪昌期也获罪而被处死。不久有人说魏忠贤二十四条罪状的奏章,是以前缪昌期催促司成公代他准备的文稿,魏忠贤大怒,坐在密室中,很想要杀掉司成公。而他的义子金吾将军田尔耕,本来一向了解司成公,进言说:“这个人凭借诗赋在公卿之间有些虚名,并且擅长写米芾的书法,您一定无意赦免他吧!”魏忠贤仰视屏风,日影移动,没有说话。过了好久,才回头对田尔耕说:“你试着替我把他招来!”田尔耕离开后,拜访司成公,谈论旧情,就假装说:“我同魏翁交往,是想为士大夫留下一席之地啊,不得已啊。”司成公非常高兴,叫人拿酒来和他一起喝,就慷慨激昂地谈起当世的事情,田尔耕沉默不语。过了几天,田尔耕又来拜访司成公,就又向他说些恳切的话,等到司成公嬉笑饮酒尽兴的时候,就靠近附着司成公的耳朵说:“您将要因为杨、缪的缘故,再次获罪。我替您考虑,某月某日是魏公的生日,您自己写诗记他的生日。”话还没说完,司成公大怒,推桌子站起来,酒菜泼在田尔耕的衣服上往下直滴,田尔耕低下头感到惭愧,过了一会儿才大怒离开。恰好南乐魏广微也是魏忠贤的义子,凭借大学士的身份掌管贡举,而司成公是他的下属校官。魏广微心里怨恨司成公,司成公推荐录用读书人郑友玄、宋玫,魏广微就有意压制这些人,用话来胁迫司成公。司成公竭力与他争辩说:“人生贵在识大义,我难道贪恋一时的官位,而辜负天下有才能的人吗?”他的话冒犯了魏广微。而魏忠贤同乡人的儿子御史智铤,查访得知了这件事,就竭力弹劾司成公,司成公被罢免官职。魏忠贤累积之前的仇怨,又假传圣旨,夺去皇上所赐给司成公的封诰,并责令他养马。司成公当天脱下朝服官帽,自己拄杖走出长安南门。

  司成公生平擅长写诗,每次写诗就喝酒,而前后考虑天下大事,有不称心的,则又感慨愤恨,日夜放纵饮酒,时间长了累积成病,竟然因此而死,享年四十三岁。天下人都认为司成公有宰相的才能,很为他痛惜。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汉封禅记

  应劭《汉官仪》载马第伯《封禅仪记》,正纪建武东封事,每称天子为国家,其叙山势峭“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下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至中观,留马,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其人,端如行朽兀,或为白石,或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殊不可上,四布僵卧石上,亦赖酒脯,处处有泉水,复勉强相将行,到天关,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其道旁山胁,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俯视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顿地,不避暗湿,前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又云:“封毕,诏百官以次下,国家随后,道迫小,步从匍匐邪上,起近炬火,步从触击大石,石声正,但石无相应和者。肠不能已,口不能默。明日,太医令问起居,国家云:‘昨上下山,欲行迫前人,欲休则后人所蹈,道峻危险,国家不劳。’”又云:“东山名曰日观,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所。秦观者望见长安,吴观者望见会稽,周观者望见齐。”凡记文之工悉如此,而未尝见称于昔贤,秦、吴、周三观,亦无曾用之者。今应劭书脱略,唯刘昭补注《东汉志》仅有之,亦非全篇也。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一,有删改)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殊不可上,四布僵卧石上,亦赖酒脯,处处有泉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记文之工悉如此,而未尝见称于昔贤,秦、吴、周三观,亦无曾用之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实在上不去时,就四散开来僵直地卧倒在山石的上面,也幸好带着酒和肉干,到处都有泉水。

  (2)记叙文笔的精细大致都像这样,可是没有被过去的贤人称赞,秦、吴、周三观,也没有人曾经引用过。

  【参考译文】

  应劭的《汉官仪》载录的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正是记录了建武年间到东边祭祀上天的典礼的事,每提到皇帝时就称做国家,文章叙述山势峻峭险要、攀登劳累困难的情形非常精巧,我喜欢诵读它。文章大致写道:“这天早上上山,骑马而行,道路处处险要陡峭,就下马步行,牵着马走,就这样一会儿走路,一会儿乘马,基本上各占一半。到了中观,留下马匹,抬头远望天关,就好像从山谷底下仰看高峰一样。山峰高耸,如同看飘浮的云彩;山峰险峻,石壁幽深,好似没有山间小路。远远地望见上山的人,像在枯树间摇晃,有的像是白色的石头,有的像是雪,长时间地看着他们,白色的物体移动经过树木,才知道是人。实在上不去时,就四散开来僵直地卧倒在山石的上面,也幸好带着酒和肉干,到处都有泉水,再努力地互相搀扶着行走,到达了天关,我们自认为已经到了,问路上的人,却说还有十多里。在那道路旁边,山的两侧,抬头看岩石上的松树,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犹如在浮云之中。低头看溪谷,石头很多,不能看见一丈远。又直着向上七里路,凭借的是那弯曲漫长的羊肠小路,其被称为环道,常常有绳索,可以用来攀登。两个随从的人在旁边扶着,前边的人拉着向上爬,后边的人可以看见前边的人的鞋底,前边的人可以看见后边的人的头顶,就像画中那样。刚走上这条路,走十多步歇一次,渐渐疲乏了,喉咙嘴唇干渴,走五六步就歇一次,休息时聚在一起,双手支撑坐倒在地上,也不避开潮湿的土地,前面有干燥的地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两条腿却迈不动。”文章又写道:“祭祀上天的典礼结束以后,皇上命令众官员按顺序下山,皇上跟在后面,道路拥挤狭窄,随从跟着爬上斜坡,站起来举近火把,随从敲击大石头,石头的声音很响亮,但却没有谁敲石头跟他相应相和。肚肠鸣叫不能停止,嘴里也不能沉默而气喘不止。第二天,皇帝的医官询问皇上的身体状况,皇上说:‘昨天上山下山,想快走就迫近前面的人,想休息就会被后边的人踩到,道路险峻危险,但我并不劳累。’”文章还写道:“东面的山叫做日观,鸡一开始叫,就看见太阳开始要出来了,有三丈多长。秦观那地方可以看到长安,吴观那地方可以望见会稽,周观那地方可以望见齐地。”记叙文笔的精细大致都像这样,可是没有被过去的贤人称赞,秦、吴、周三观,也没有人曾经引用过。现在应劭的书有遗漏省略,只有刘昭所补注的《东汉志》有这篇文章,却也不是全篇了。

12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