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湖南高考 >> 湖南高考语文模拟题 >> 2016届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强化训练:分析综合

2016届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强化训练:分析综合_第2页

中华考试网  2016-01-13  【

  三、(2014·南昌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祖贵,户科给事中。父宝,永州知府。顺之生有异禀。稍长,洽贯群籍。年二十三,举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改庶吉士。座主张璁疾翰林,出诸吉士为他曹,独欲留顺之。固辞,乃调兵部主事。引疾归。久之,除吏部。

  十二年秋,诏选朝官为翰林,乃改顺之编修,校累朝实录。事将竣,复以疾告,璁持其疏不下。有言顺之欲远璁者,璁发怒,拟旨以吏部主事罢归,永不复叙。至十八年选宫僚,乃起故官兼春坊右司谏。与罗洪先、赵时春请朝太子,复削籍归。卜筑阳羡山中,读书十余年。中外论荐,并报寝。

  倭躏江南北。赵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起南京兵部主事。父忧未终,不果出。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总督王

  寻命往南畿、浙江视师,与胡宗宪协谋讨贼。顺之以御贼上策,当截之海外,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乃躬泛海,自江阴抵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百里。从者咸惊呕,顺之意气自如。倭泊崇明三沙,督舟师邀之海外。斩馘一百二十,沉其舟十三。擢太仆少卿。宗宪言顺之权轻,乃加右通政。顺之闻贼犯江北,急令总兵官卢镗拒三沙,自率副总兵刘显驰援,与凤阳巡抚李遂大破之姚家荡。贼窘,退巢庙湾。顺之薄之,杀伤相当。遂欲列围困贼,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以火攻之,不能克。三沙又屡告急,顺之乃复援三沙,督镗、显进击,再失利。顺之愤,亲跃马布阵。贼构高楼望官军,见顺之军整,坚壁不出。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余步。镗、显惧失利,固要顺之还。时盛暑,居海舟两月,遂得疾,返太仓。李遂改官南京,即擢顺之右佥都御史,代遂巡抚。顺之疾甚,以兵事棘,不敢辞。渡江,贼已为遂等所灭。淮、扬适大饥,条上海防善后九事。三十九年春,汛期至。力疾泛海,度焦山,至通州卒,年五十四。讣闻,予祭葬。故事,四品但赐祭,顺之以劳得赐葬云。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不复叙         复叙:再度任用

  B.督舟师邀之海外 督:督促

  C.坚壁不出 壁:营垒

  D.条上海防善后九事 条:分条陈述

  解析 督:率领。

  答案 B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唐顺之奋勇抗倭的一组是

  ①倭躏江南北。赵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 ②乃躬泛海,自江阴抵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百里 ③宗宪言顺之权轻,乃加右通政 ④顺之愤,亲跃马布阵 ⑤时盛暑,居海舟两月 ⑥力疾泛海,度焦山,至通州卒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解析 ①是说赵文华在浙江督察剿倭战事时,上疏推荐了唐顺之。③是说胡宗宪说唐顺之权力小,不利于指挥战事,又加职为右通政。⑥是说唐顺之带病巡视海上,过焦山,至通州病逝。这三句都不能表明唐顺之奋勇抗倭。

  答案 C

  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覈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B.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覈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C.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覈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D.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覈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解析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通读文段,理解文段大意;其次要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三是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直至断开整个文段。结合画波浪线句所在文段可知,画波浪线句主要交代唐顺之在父丧期满以后职务的变动及上书朝廷整顿军务的事宜。首先可由表示官职名称的“职方员外郎”和“郎中”两个词语排除B、D两项。接下来,由交代唐顺之活动的词语“出”与“还奏”可以排除A项。据此得出正确答案应为C项。

  答案 C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将竣,复以疾告,璁持其疏不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欲列围困贼,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事,四品但赐祭,顺之以劳得赐葬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当任务快要完工时,唐顺之又一次声称有病,想请假回家,张璁扣下了他的请求报告,没有给予答复。

  (2)李遂计划布置军队围困倭寇,唐顺之则认为这样不妥,他率领部下迫近倭寇营垒。

  (3)按照旧例,四品官员只赐予祭奠,唐顺之因为有功劳,得到恩赐祭葬的待遇。

  【参考译文】

  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祖父唐贵曾任户科给事中。父亲唐宝做过永州知府。唐顺之颇有天赋。等到年龄稍大点,他广泛阅读了众多的文献典籍。在二十三岁时,他参加了嘉靖八年的会试,荣登榜首,(以进士资格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曾为会试主考官的张璁,与翰林学士们过不去,将诸位翰林学士调任其他部门,只想留下唐顺之。唐顺之坚决地辞却这一特殊的恩惠,于是调任兵部主事。(为此唐顺之)称病回家休养。过了一段时间,唐顺之被任命为吏部官员。

  嘉靖十二年秋天,皇帝下诏,在朝臣中选拔翰林学士,于是改任唐顺之为翰林院编修,校订各种实录。当任务快要完工时,唐顺之又一次声称有病,想请假回家,张璁扣下了他的请求报告,没有给予答复。有人进言说唐顺之是为了回避张璁,张璁(听说后)大为恼火,为皇帝拟出一道圣旨,将唐顺之从吏部主事任上罢免放归,并永不起用。直到十八年,朝廷选拔宫廷官员,才以以前的官职起用(唐顺之,并让他)兼任春坊右司谏。(后来唐顺之)与罗洪先、赵时春请求朝见皇太子,惹恼了嘉靖皇帝,又被削职归田。(从此,唐顺之)在阳羡山中隐居读书十多年。虽然朝廷内外不停地有人推荐唐顺之,但皇帝一概不予理会。

  当倭寇蹂躏大江南北时,赵文华(在浙江)督察剿倭战事,上书推荐了唐顺之。唐顺之被起用为南京兵部主事。由于父丧期限未满,唐顺之并未立即出山。丧期结束后,朝廷召用他为职方员外郎,并晋职为兵部郎中。兵部派唐顺之到蓟州镇核查军籍情况。回京后,唐顺之上奏报告说该镇缺额数有十五万多,在籍兵员也没有什么战斗力。为此,他上书提出了九条解决办法。(由于唐顺之的报告,)蓟州镇总督王

  不久又派唐顺之到南畿、浙江督察军务,与胡宗宪一道商议剿除海盗诸事。唐顺之认为抵御海盗的上策是将海盗阻截在海岸线外,如果让其登上陆地,内地就都会受到祸害。于是唐顺之亲自巡视海上,从江阴抵达蛟门,一昼夜行驶六七百里,随从人员都惊恐呕吐,唐顺之依然精神抖擞。倭寇屯集在崇明三沙岛,唐顺之亲自率领水军在海上对其拦截攻击,斩敌一百二十人,沉敌船十三艘。(因战功唐顺之)升为太仆少卿。胡宗宪说唐顺之权力小,(不利于指挥战事,)又加职为右通政。唐顺之听说海寇将进犯江北,于是急令总兵官卢镗在三沙岛阻击,自己率副总兵刘显迅速增援,与凤阳巡抚李遂合力大败海寇于姚家荡。海寇困窘,退驻庙湾。唐顺之乘势进击,杀伤部分敌人。李遂计划布置军队围困倭寇,唐顺之则认为这样不妥,他率领部下迫近倭寇营垒,用火炮攻击,但没有攻克。三沙岛的官军又频频告急,唐顺之于是又率兵增援三沙岛,督率卢镗、刘显进攻,却再次失利。唐顺之十分愤恨,亲自跃马布阵。海寇构筑了高高的望楼,(在楼上)看见唐顺之军伍整齐,因而坚守阵地不出战。(见此情形,)刘显请求退兵,唐顺之不同意,他手提战刀,冲到距敌人营地一百多步的地方,卢镗、刘显担心出事,坚决要唐顺之退回。这时正值酷暑,唐顺之在海船中居留两月之久,染上了疾病,于是返回太仓。李遂调任南京,唐顺之即升为右佥都御史,并代替李遂任巡抚。唐顺之的病日益严重,由于战事棘手,他不便辞职归养。(唐顺之)到达江北时,海盗已被李遂等人剿灭。这时淮、扬二州正好发生了大饥荒,唐顺之因而上书提出了加强海防、处理善后事宜等九条措施。嘉靖三十九年春天,汛期到了,唐顺之带病巡视海上,过焦山,至通州病逝,时年五十四岁。讣告传到京师,皇帝令公祭安葬。按照旧例,四品官员只赐予祭奠,唐顺之因为有功劳,得到恩赐祭葬的待遇。

  四、(2014·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9~13题。

  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使还,求知扬州。

  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其后官取潴①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②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

  敞以议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持府县短长,数犯法。敞穷治其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积苦眩瞀,屡予告。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卒,年五十。

  (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

  [注] ①潴:蓄积。②傅致:罗织。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习知山川道径     素:向来

  B.将论囚 论:讨论

  C.持府县短长 持:挟制

  D.卒之付御史决 决:判决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B.“将论囚”中,“囚”是“拘禁、关押”之意,上文写的是案件审理,可知“论”应为“判决”意。

  答案 B

  10.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②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③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

  A.①且 ②则 ③所   B.①以 ②于 ③因

  C.①且 ②则 ③因 D.①以 ②于 ③所

  解析 本题考查以、且、于、则、因、所六个虚词的用法。①后两句说王尧臣为了避嫌,就把刘敞排为第二名,应该是因果关系。“以”是介词,表原因是“因为”的意思,而“且”一般表递进,故选“以”。可排除A、C两项。③中刘敞陪伴英宗读书,利用历史故事和典籍来讽谏,“因”,介词,凭借,因(之)以讽谏,排除D项。

  答案 B

  1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B.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C.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D.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文中的虚词“惟”一般领起下文,前面要断开,“天地享之”与“百姓戴之”对仗整齐,据此,可排除A、B两项。“惟”以下内容为对“天地享之,百姓戴之”原因的解释。若在“德”前断,则意思为“只有孝敬和友爱他,美德……”,显然与语境不合;在“德”后断,则为“……的美德,光耀于天地百姓”,则与语境一致,据此可排除D项。

  答案 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雷塘曾被官府征作其他用途,刘敞经过努力,将它归还给百姓。

  B.刘敞曾经在扬州和永兴军等处任职,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

  C.范伟多次犯法,在刘敞的审理下伏罪,但刘敞被召还之后,他马上翻供。

  D.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D项中“犯颜直谏”错误,是用典籍和历史故事来“讽谏”。

  答案 D

  13.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契丹人为什么对刘敞表示叹服?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①“径”,笔直;“道”,名词活用作动词,翻译为“走”。②“为己直”,结合语境翻译为“为自己伸冤”;“乃”,才;“……者,……也”是判断句。(2)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契丹人对刘敞表示叹服集中在第二段中,其中讲了两件事,一是带路,一是认兽。

  答案 (1)①(道路)非常直并且容易行走,用不了几天就可以抵达中京,为什么故意走这条道路呢?②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告知真相,原来杀人的,是姓陈的富人。

  (2)契丹人表示叹服是因为两件事。一是刘敞能记忆地图,准确地说出道路的不妥当;一是大家都不认得的野兽,刘敞不但认得,还能引用古书来例证。

12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