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湖南高考 >> 湖南高考语文模拟题 >> 2015年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小说和散文阅读》2

2015年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小说和散文阅读》2

中华考试网  2015-04-09  【

  1、(15届广东佛山南海区高三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女 织

  王开岭

  ①古人的生活图景,一语概之:女织男耕。“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田夫蚕妾、牛郎织女,乃最典型的人生单元,亦是最完美的衣食组合与温饱设计,堪称天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华夏先民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烟,就这么飘飘袅袅,在“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中,走到了二十世纪。

  ②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这个朴素的生活方程、貌似永恒的家务公式,逻辑解散了,使命结束了。城市,彻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织的“大脱产”时代;乡村,耕虽依旧,织却消匿。这是技术飞跃和社会分工之果,无可非议。

  ③我想说说“女织”,从人生美学的角度。对“女织”的蒸发,我略感惋惜。我指的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她,我看重的是“织”的情感内容和性别审美。当一位女性在为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聚精会神——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个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声的抒情。

  ④我记得年少时,中国女人的怀里都有一团毛线,须臾不离,像抱着婴儿。即便在我青春时,这个情景仍随处可见。那是个用手工抒情的时代。她们是美丽聪慧的女人,多情而勤奋的女人,懂得“织”的元素和成分,懂得“亲手”的含义,懂得用“繁琐”“辛苦”构造一件贴身之物意味着什么。她们享受这个过程,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一梭一缕一寸痴,丝丝编就阳春意。

  ⑤织的背后,你总隐约看到那个字:情。无论春染梢头的豆蔻、贤妻良母的人妇,还是离愁黯景的痴妾、发婚姻牢骚的怨女,手中都有一情感道具:飞梭、织机或绣针。“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调梭辍寒夜,鸣机罢秋日。良人在万里,谁与共成匹。”而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一段自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个普通少女的成长简历和才艺档案。蚕、织、裁、缝、绣——乃天下女子的技能必修课。即便家境再优,凤娇名媛,顶多免去蚕纺之苦,纤绣之灵则不可少。

  ⑥我觉得这是人生美学,乃女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乃女性灵魂之闪光。织的衣、纳的袜、绣的巾,浸的是情、是意,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感。密密麻麻的线脚、纤巧灵盈的游走,织就的是女子的美和美德。所以,以织品传情递意,作媒介和信物,即成了女子专利,成了流传几千年的红颜技巧。直至八十年代末,我在乡下还遇见过那种瑰丽的手绣鞋垫,按说,鞋垫这种藏匿至深、最难公开的东西,即使绣上鸳鸯牡丹,又有何用呢?当然有用。

  ⑦我一直觉得,女子一生总该织点什么,否则有遗憾。不为别的,就因她是妻子、是母亲,一个男人、一个孩子,身上若无一件由家中女性亲手完成的衣物,至少逊了一份温馨。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

  ⑧过去常用一词夸赞女子:心灵手巧。现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逢搬家或整理橱柜,总会翻出几件旧时的毛衣,皆母亲所为。每次太太都赞叹:织得真好,像工艺品!虽穿的机会少,可总舍不得扔。我知道,这些东西再难复制了。母亲很聪明,儿时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兄弟添毛衣,每年的流行款和图案,只要大街上有,她瞅几眼就会了。母亲这辈子织了多少件衣物?数不清,至少上百件吧。母亲年龄大了,眼花了,织得便少了。几年前,春节回家,母亲说,这是她最后一件线活了,留给孙子们。第二年春节,母亲却还在织,她说再织几件。

  ⑨有一个母织的故事,曾让我泪流满面。这是2006年一则新闻,题目是:《骨癌妈妈临终为儿子织好25岁前所有毛裤》。吉林白山一位家境贫寒、以烙煎饼为生的母亲,得知自己患绝症后、15个月里与死神赛跑,终于为9岁儿子织完了25岁前需要的所有毛裤,看着那幅照片,一个小小的孩子守着遗像,床上一排排长短不一的毛裤,我流泪了。也许,这位母亲想的是,等儿子25岁时,就能穿上另一个女人织的衣物了吧?

  ⑩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织愿”能实现吗?

  (选自2013年第7期《散文》,有删改)

  【小题1】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简要说明。(分)

  (分)文章最后写到两位母亲,(分)

  比喻表了对男耕女织的朴素生活突然消匿的惋惜与留恋。(2分)对消失的“女织”让人感觉不到温馨和幸福遗憾。(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分)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按常理,应该是“带着杂志去打工”,但作者命题时却违反常理,主客颠倒,于是一幕幕伤感悲情剧就在作者设定的独特氛围中上演了。

  B、二根第一次出门,手握法宝一般的杂志,他想靠此维护自己的权益,然而现实却是相反,所以,这本印有打工维权须知的杂志在现实中是没有用的。

  C、和二根一样的农民工,与雇主不讲什么条件,“就问了多少工钱、什么工作就急急跟了去”,可见他们没有读过那本印有打工维权须知的杂志。

  D、雇主们也没有读过那本印有打工维权须知的杂志,所以,在雇人才会说“咱是雇民工,不是请爹回去养着”,而且态度傲慢,不屑一顾。

  E、 小说通过二根找工作的遭遇,反映了农民工在维护自身权益时所面临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这一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

  小说中的二根对杂志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简要分析。(6分)

  小说除了写二根,还写了许多“和他一般模样的人”,作者这样设计小说的情节有那些作用?(6分)

  作者是如何表现小说的主题的?请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答案】

  【小题1】【小题2】【小题3】【小题4】【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这本印有打工维权须知的杂志在现实中是没有用的可见他们没有读过那本印有打工维权须知的杂志雇主们也没有读过那本印有打工维权须知的杂志【小题2】试题分析小说中的二根对杂志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是熟读了这本印有打工维权须知的杂志才壮了胆子来的。法宝一般的书啊 二根又翻看了几页杂志。就把它顶在头上遮日头起得急了,那本杂志哗地一下掉在地上。二根匆匆瞥了一眼,跨个大步迈过去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3】试题分析在内容上: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主旨(揭示小说主题);在形式上(主要指情节本身上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设置悬念,引人注意(引起读者关注),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在情节的发展上宕开一笔,使情节曲折起伏有波澜,耐人寻味,造成情节发展的变幻莫测,使情节发展波澜顿生。【小题4】试题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小说的主题的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A、B不给分。通过对薄而淡的阳光、深秋的凉意等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渲染了清冷的气氛,烘托人物心境。通过介绍到医院的时长,为后文两人在车上做出选择、商定结果埋下伏笔。从大学到医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与人物的社会环境。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学术精湛(博学多才、学识渊博等亦可):读书多,记性好;成绩突出,发表多篇论文,最后留校教书。重情重义(懂得感恩、知恩图报等亦可):受到老教授的教诲与关心,时刻不忘,并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老教授。敢于担当(有责任心、责任感亦可):选择代替亲儿子为老教授拔掉管子,承担世人的毁誉,凛然地帮助弥留之人挽回最后的尊严。从容淡定:面对别人的询问或责问都能平静对待,坚持自己对精神和生命尊严的守望。(每点概括和分析各1分,答出3点即可)观点一:我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郑波。(2分)结合文本:从人物关系上看,郑波是老教授程笃的亲传弟子,又是程奋如同手足的师兄,是小说中的核心人物。从情节安排上看,郑波占主导地位,是贯穿始终的人物,也是矛盾冲突的主体。尤其小说的结局部分写郑波最终以家属的身份在医院“签的字”“拔的管子”,又在尾声部分写他面对别人的询问时“从容如昔”,都在凸显他是小说的主人公。从形象塑造上看,老教授弟子郑波坦荡与重情,而作为亲生儿子程奋迟疑犹豫,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郑波的人物形象,因此郑波是小说的主人公。从主题表现上看,郑波性格与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体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弟子郑波堪称担当,凛然地帮助弥留之人挽回最后的尊严,这种品质值得彰显。所以从作者的创作意图中可以体会到主人公是郑波。通过他突出小说的主题,也丰富了小说的内涵。(6分,答出3点即可。)

  观点二:我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程奋。(2分)结合文本:从人物关系上看,程奋是老教授程笃的亲生儿子,拥有父亲辞世方式的决定权,故为小说的关键人物。从情节安排上看,程奋占主体地位,是贯穿始终的人物,也是矛盾冲突的主体。从形象塑造上看,老教授的弟子郑波坦荡与重情,与作为亲生儿子的程奋的世俗与亲情淡薄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程奋这一人物形象。从主题表现上看,儿子程奋面对选择时迟疑犹豫、顾虑重重甚至是推卸责任,这种品性正是小说要探讨的核心。所以从作者的创作意图中可以体会到主人公是程奋。通过他来突出了小说的主题,也丰富了小说的内涵。(6分,答出3点即可。)(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如果只答观点,没有结合文本分析不得分。)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这一定义告诉,首先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第二、在这三要素之中人物是中心。第三、小说的主题是最终目的。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在赏析小说时,一定要考虑这三个方面。渲染了清冷的气氛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 贾金斯看见别人往树上钉木板,“便走过去管闲事,说要帮一把”,然后四处奔忙找工具,表现了他热心、乐于助人的性格。

  B、贾金斯制定目标细致有序,废寝忘食地攻读法语,专注地学习梵文,虽然最终没有获得什么学位,但还是有收获的。

  C、在贾金斯看来,只有自身完美,才有资格追求爱情,于是,他在精神品德方面陶冶自己,系统学习历史,结果错过了美好的。

  D、 贾金斯晚年总是缅怀往昔,他没完没了地给别人讲述自己所经历的故事,提到各式各样的人,表明他对自己的一生是无悔的、满意的。

  E、这篇小说笔致细腻,在有限的篇幅里塑造了一个事事追本穷源、一辈子都在走头路的倒退者,可笑可悲,引人深思。小说写“我第一次遇见贾金斯”这件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小说主人公贾金斯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小说塑造一生倒退、一事无成的贾金斯的形象,体现作者怎样的创作意图?请结合全文,你的看法。(8分)CE(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

  【小题2】①紧扣标题,暗示主题;②让读者初识贾金斯,引起阅读兴趣;③引出下文,推动情节发展。(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①事事追本穷源,永远向后看;②爱设定目标,追求完美;③有始无终,半途而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观点:小说塑造贾金斯这一形象,蕴含作者多方面的思考。①从学业、事业、恋爱等方面展现贾金斯倒退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表达了作者的批判态度;②贾金斯一生倒退,一事无成,让人发笑的同时又引人思考;③贾金斯这一形象既具有鲜明个性,又具有普遍性,作者以此警醒人们:倒退是没有出路的。(观点2分,分析合理充分6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热心、乐于助人”之说不完全符合人物性格;B项,错误在于“细致有序”和“有收获”的说法同原文不符;D项,错误在于“表明他对自己的一生是无悔的、满意的”之说于文无据。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这件事对表现主题、激发阅读兴趣、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分析进行。比如,这件事表现了贾金斯做事“倒退着进行”的特点,因而有紧扣标题,暗示主题的作用;这件事让读者初识贾金斯,可以引起阅读的兴趣;这件事可以引出下文,推动情节发展;这件事表现了贾金斯的性格等。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分析(事实上不少词语在文本都已有所出现)。比如,开始所写的贾金斯做的第一件事,就表现了他事事追本穷源、永远向后看的个性。而“就再也不见他回来了”“他无论学什么都是半途而废”“他便像一个倒行的滑冰者,在有关的各种工业部门中滑进滑出,每年都亏损一大笔钱”“我首先得使自己配得上她”“他一谈起话来总是回忆过去,总是往回追溯”等语句,则分别表现了贾金斯爱设定目标、追求完美、有始无终、半途而废的性格特点。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4】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一生倒退、一事无成”这两个词语,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显然,作者塑造这个形象,蕴含着多方面的思考。首先是作者对贾金斯倒退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的批判态度;其次是作者想以此警醒人们,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