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贵州高考 >> 贵州高考历史模拟题 >> 2015贵州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4

2015贵州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4_第2页

中华考试网  2015-05-08  【

  9.(2014年福建文综,21)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了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

  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

  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

  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

  解析:A 罗斯福新政中广泛开展的公共工程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故A项符合题意。工程振兴局进行的是公共工程建设,采取的并非是金融手段,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立法以复兴经济的问题,C项错误;工程振兴局是公共工程建设的管理机构,不是市场管理机构,D项错误。

  10.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这一时期,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  )

  A.资本主义已过时 B.渴望扩大政府职能

  C.要求革命改变现状 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解析:B 在经济危机爆发时,美国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无法挽救危机。而这时期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发展,所以出现“羡慕”。又从材料“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可以看出人们“希望”加强政府职能,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正确。

  11.(2014吉林摸底)“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他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该材料所叙述的画派是(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 D.印象画派

  解析:C 从材料“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说明具有反传统特点,结合现代主义派别特点可以判断C项正确。浪漫主义绘画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现实主义追求写实手法,印象画派强调光与色,故A、B、D三项排除。

  12.(2014郑州检测)“这一发现成为20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关于“这一发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它揭示了时空的属性,弥补了经典力学的不足

  B.它打开了认识微观世界的大门,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C.它解决了热辐射理论的疑点,有助于成功解释光电效应

  D.它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重大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解析:A 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物理学”和“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可知这一发现应为量子论,A项说法是针对相对论,故A项符合题目要求;B、C、D三项正确揭示了量子论的意义,故B、C、D三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3分,14题29分,共计52分)

  13.世界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现代化途径。在苏联的现代化进程中,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所起的作用也颇具争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

  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材料二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了6 000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法国《时报》在1932年1月发表评论说:“苏联不依靠外国资本而实现工业化,就是赢得了第一局”。从1941年至1945年,苏联在任何武器门类方面的产量都多于德国。苏联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和调整的,而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指令性计划。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内部积累,1935年仅粮食收购一项,给国家预算带来200亿卢布以上的收入。1926~1940年,重工业增长18.4倍,轻工业增长6.2倍,农业增长26%。到1953年,粮食产量为8 250万吨,一战前1913年为8 600万吨。最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低速、停滞和衰落。

  ——齐世荣、钱承旦、张宏毅《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史》

  材料三 这里就我所知的关于现代化涵义的种种说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大类:……(二)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可以说,今天所有在经济上处于欠发达或开发不足的国家都共同致力于工业化的目标,把它作为根本改变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的战略性措施。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四 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几项指标和集中力量办的几件大事,更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

  ——左凤荣、沈志华

  《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苏联采用的“非常手段”是什么?“用行政办法”形成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还表现在何处?(11分)

  (2)运用相关史实,以“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现代化”为题,论述材料三、四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250字左右。)(1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斯大林体制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联系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特点等知识回答“非常手段”,回忆教材知识可知“用行政办法”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还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中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等。第(2)问,分析材料三和材料四的核心思想,材料三认为,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材料四认为,现代化发展关键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走向民主、自由。分析这些观点的合理性和不足,联系相关史实回答。

  答案:(1)手段:农业集体化;义务交售制。(4分)

  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分)

  新:优先发展重工业;高速度。(4分)

  (2)(12分)

  材料三 材料四 观点 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 现代化发展关键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走向民主、自由 论据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现代化的新型途径;在短期内推动苏联现代化,实现了工业化;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现代化具有片面性,不是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损害农民的利益;忽视商品货币关系,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而日益阻碍苏联现代化的进程 论证 能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理由归纳完整;能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辩证的视角讨论问题 14.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曾使西方陷入长久的梦魇,而当时的苏联却“风景这边独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决定以一个野心勃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来代替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其)目标就是将苏联从一个农业占支配地位的国家改造成一个工业强国。

  与美国股票市场的崩溃和经历大萧条的资本主义世界相比,中央计划经济具有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的能力,使这种方法看起来似乎是可行的和具有吸引力的。

  外部世界怀着蔑视、恐惧和羡慕的复杂心情注视着苏联发生的变化。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通过实行全盘的农业集体化,苏联政府终于能够像在工业领域一样,以指令性的计划控制农业生产,保证能够从农业中获取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苏联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的投入长期不足,导致了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滞后。农业问题越来越成为苏联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几十年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前苏联)亚·尼·雅科夫列夫

  《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

  材料三 (罗斯福)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新政)代表了一种应付经济危机的大胆的人道主义方法;它也保持和重新肯定了美国对其民主制度的信心——而且是在民主政体在其他地方摇摇欲坠或受到威胁的时候做到这一点的。

  ——(美)R.R.帕尔默等《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苏联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的深刻教训。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外部世界怀着蔑视、恐惧和羡慕的复杂心情注视着苏联”这句话的理解。(15分)

  (2)据说罗斯福新政亦曾受到苏联计划经济的影响。结合材料三,分析罗斯福新政在经济举措方面与苏联计划经济的不同之处及其深远影响。(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给我们的启示。(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苏联和美国经济体制的比较能力。第(1)问,“教训”实际要求回答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理解”需要辩证地分析斯大林体制的影响。第(2)问,从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手段和影响等角度分析与斯大林体制的不同;“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综合上述材料,根据斯大林模式和罗斯福新政的经验教训概括启示,但要紧扣经济发展这一主题,回答不要过于笼统空洞。

  答案:(1)教训:苏联是以压缩消费和牺牲农业为代价来实现工业化的,由此导致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经济管理方式单一落后、农业长期贫困、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社会矛盾尖锐。(6分)

  理解:在西方经济持久萧条的背景下,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结果,短时期内迅速实现工业化,其国际影响扩大,令西方震惊、羡慕;但这些是以忽视轻工业和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并且表现出对人民生命和利益的漠视;出于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敌视;很多人对苏联这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做法持有疑虑,等等。(9分)

  (2)不同:罗斯福新政以立法方式进行(或开始社会改革立法);关注农业、促进消费;注重民生或建立社会保障体制等。(6分)

  影响: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美国政府开始实现向福利国家的职能转变;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4分)

  (3)启示:发展经济应注重国民经济比例的综合平衡;应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4分)

12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