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贵州高考 >> 贵州高考语文模拟题 >> 2015年贵州高考语文专题必做试题27

2015年贵州高考语文专题必做试题27

中华考试网  2015-03-2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义行于君子      行:推行

  B.罪大恶极,诚小人矣 诚:的确,确实

  C.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

  知信义者哉 乌:怎么,哪里

  D.不逆情以干誉 干:求取,谋求

  解析:行:表现,体现

  答案:A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

  B.然安知夫纵之去也

  C.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D.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解析:C.两句的“贼”都是动词,“窥测”之意。A.句“期”是动词“希望,要求”,句是名词“期限”;B.句“是以”是倒装,正常语序为“以是”,可译为“因此”,句是正常语序,译为“这是拿”;D.句“而”是连词“假使”,句“而”是连词“然后”。

  答案:C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在唐太宗即位后的第六年,审查了判处杀头的三百多名死囚,下令释放他们回家,约定时间让他们到时候自己归来接受死刑。

  (2)又怎么知道死囚们在被释放回去的时候,没有想到他们只要自动归案就必定获得赦免,所以又归来的呢?

  .简要阐述欧阳修对唐太宗“纵囚”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认为唐太宗“纵囚”一事是不近人情,不可为常法的,是一种“上下交相贼”的行为,指出国家的法制必须“不立异”“不逆情”。

  参考译文:

  信用、道义应该体现在品德好的人身上,徒刑、死罪应该施加在品德坏的人身上。刑罚重到判处死罪的,一定是罪大恶极,这又是品德坏的人当中特别坏的人。宁肯为正义而死,不肯随便侥幸地活着,因而把牺牲性命看成回家那样自然,这又是品德好的人当中尤其难得的人。

  在唐太宗即位后的第六年,审查了判处杀头的三百多名死囚,下令释放他们回家,约定时间让他们到时候自己归来接受死刑。这是拿品德好的人难以做到的事情,要求品德最坏的人一定要做到。那些罪犯到了期限,终于自动归来,没有一个超过期限的。这是品德好的人难以做到的事,却成为品德不好的人容易做到的事,这难道合乎人之常情吗?有的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品德极坏的人了。(但是,)等到施行恩德来对待他,可以使他转化成为品德好的人。因为恩德能深入人心,并迅速地改变人的行为,就有这样的例子了。

  我说:唐太宗之所以做这件事,正是为了追求这种以德服人的好名气呀。然而怎么知道唐太宗在释放死囚的时候,没有想到他们一定会回来希望赦免,所以释放他们的呢?又怎么知道死囚们在被释放回去的时候,没有想到他们只要自动归案就必定获得赦免,所以又归来的呢?如果是唐太宗料到死囚们一定会归来才释放他们,这就是上面窥测下面的心情;如果是死囚们料到唐太宗一定会赦免他们才又归来,这就是下面窥测上面的心思。我只看到上面和下面互相窥测来凑成这种美名,哪儿有所谓施舍恩德的皇帝和那知道信义的罪犯呢?否则(不这样说/换句话说),唐太宗对全国人民施行恩德,到这时已有六年了,尚且不能使品德坏的人不干最坏的事,不犯最大的罪;却用一个短时间的恩德,就能使罪犯们视死如归,而且坚守了信用和道义。这又是讲不通的论调呀。

  既然如此,那么怎样做才对呢?我说:释放一批死囚,如果他们到期归来,就杀掉他们,不要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死囚,如果他们又归来,那就可以知道确实是被恩德感召的了。然而,这是肯定没有的事情。至于释放后能归来就赦免他们,可以偶尔这样做一次。假如一再这样做,那么杀人的都可以不偿命了,这能作为治天下的正常法制吗?不能推行正常的法制,难道是圣人的法制吗?因此,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法制,一定要以人情为根本,不标榜特殊来显示高明,也不违背人情来追求名誉。

  语言运用.请以“典丽的词句”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增减信息)

  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写出多少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于多少典丽的词句,在于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

  典丽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目要求以“典丽的诗句”开头重新组合句子,对原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解答这个题目的关键是对前一个分句进行重新组合。所以转换时应把“典丽的词句”和“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作为并列意义放在一起,这样,只要将原文段的前两个分句进行倒置,适当调整个别词语就行了。

  答案:典丽的词语、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用得多并不意味着散文就美,散文的美在于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

  .假如你给三年级小学生讲述下面一段文字画线部分的内容,请根据三年级小学生的特点,重新对其进行表述。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80字。

  在以课业负担重闻名的中国,孩子们鲜有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精力。一项针对中美儿童的阅读调查称:中国儿童能够独立阅读的年龄,比美国儿童晚了4年,阅读量仅及美国儿童的1/6。功利性阅读,正在影响着孩子们的阅读品位,甚至造成他们对读书的反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给三年级的小学生讲述画线部分的内容,一定把“独立阅读”“阅读量”等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具体形象的语言;二要把书面语言转换成口头语言;三要注意语气的亲切。

  答案:如果我们中国小朋友10岁不需要老师或者父母指导,自己能读懂课外书,那么美国小朋友6岁就做到了这一点;如果我们中国小朋友一年读1本课外书,那么美国小朋友一年就读了6本。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