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广东高考 >> 广东高考历史模拟题 >> 2016届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当堂练25

2016届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当堂练25

中华考试网  2016-03-25  【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4·攀枝花模拟)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D.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解析:选C A项不符合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只推翻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而不是封建制度;D只是辛亥革命的功绩;辛亥革命后,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者的共同点是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给人们更多的自由和民主。

  2.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拥有立法职能,此后,政协会议便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这主要是因为(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结束

  B.政协已完成民主建国的使命

  C.建国初期三大运动的效果

  D.宪法规定的各级人大的召开

  解析:选D 新政协的立法权只能移交给全国人大,这是1954年宪法的规定。A的时间为1956年;B不符合题意;C无关。

  3.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

  A.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

  解析:选C 本题考查了1954年一届人大及宪法,分析判断各选项,将错误项排除。A项人大制度并非各级人大都实行海选;B项新中国成立,人民开始当家作主;D项说法明显错误。本题选C项一届人大主要功绩为我国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2014·临沂质检)1953年中共长治市委宣传部普选传单:“旧社会,太可恨,不把妇女来当人!新社会,大改变,男女都有平等权。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这主要是为了(  )

  A.宣示新中国与旧社会的区别

  B.进行民主训练实践新民主主义

  C.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解放妇女建立男女平等新社会

  解析:选C 根据题干中“1953年”、“参加大普选”,可知这一宣传是为了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5.2006年4月19日,某报纸刊登一篇题为《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的文章中指出:“今年的五月十六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四十年前的这一天,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政治运动爆发了。它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超越了任何一场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浩劫。”导致此浩劫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形势的日益恶化     B.反党集团的推动和利用

  C.指导思想出现重大失误 D.个人崇拜的发展和推动

  解析:选C 从时间2006年五月十六日40年前的这一天可以看出,当时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都带来了巨大地灾难。文革出现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左倾错误的发展。故选C。

  6.(2014·珠海高三摸底)2010年8月13日,浙江省下达《浙江省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程(试行)》通知,标志着该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在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对于上述事实,最恰当的表述是(  )

  A.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有效形式

  B.拓宽民意反映渠道的最新尝试

  C.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深刻实践

  D.完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的积极探索

  解析:选D 材料反映的是基层村民自治制度权力之间的相互监督,故D正确。A项表述不够恰当,材料反映的是权力相互监督,不是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故B项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基层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不是深刻实践,故C项不正确。

  7.(2014·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地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俞可平认为(  )

  A.中国的民主模式是最佳模式

  B.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C.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无需借鉴西方

  D.“中国模式”具有世界意义

  解析:选B 审题时注意抓住题干中评论家俞可平的话,他认为“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地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充分表明他认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渐进过程。

  8.(2014·山西高三诊断)1981年邓小平在指导宪法修订时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

  A.人民民主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

  C.国民平等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

  解析:选B 由材料信息“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依法治国原则。

  9.(2014·泸州月考)在厦门曾经流传着这么一幅对联:“厦门金门门对门,大炮小炮炮轰炮。”对联中的局面直到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的出台才结束。关于这部文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B.标志着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重大发展

  C.结束了海峡两岸长期的对峙状态

  D.成为反对和遏制台独的法律依据

  解析:选B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其内容是统一中国,于此,并提出了结束两岸军事对峙、开放“两岸三通”、扩大两岸交流等方针。标志着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重大发展。

  10.(2014·南京调研)据新华社报道,原籍常州的台胞周纯娟女士,是第一个取得入境大陆探亲签证的人。当她第一次探亲走出机场出口的时候,82岁的周老先生一眼就认出女儿,健步迎上去与女儿紧紧拥抱,眼睛全湿润了,泪水里浸满了40年的思念。这一历史事件表明(  )

  A.两岸达成了“一个国家”共识

  B.台湾当局结束对大陆敌对政策

  C.两岸关系缓和出现历史性变化

  D.大陆对台政策发生根本性转折

  解析:选C 从材料“第一个取得入境大陆探亲签证的人”可看出两岸已出现了缓和之风,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此情景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故选C项。

  11.(2014·衡阳八中月考)美国中华会馆主席张自豪说:“1997年有30万港人移民出外,但在这十年间,回流香港的人潮又高达30万,即是说当年外流的港人在十年当中陆续回港。”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中央政府的支持 B.“一国两制”的保障

  C.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D.投资环境的好转

  解析:选B 这些“回流香港的人”本来就是中国人,他们“回港”如同回家,因此与全球化无关,从而排除C;A、D暗示1997年香港回归之初,中央政府不支持和投资环境不好,因此也应排除。实际上,当初“港人移民出外”的最主要原因是对“一国两制”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信心,是对香港未来社会、经济制度走向的误判。如今回流也主要是因为在“一国两制”的保障下,香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12.2011年9月,马英九表示,两岸关系交流越来越密切,继续发展下去,就越来越不可能逆转这种和平繁荣的情势,一旦逆转,双方都会有难以承受的损失;“九二共识”是两岸的共识,两岸问题必须以和平方式解决。我国中央政府对台政策与其一致的地方有(  )

  ①一个中国原则 ②“一国两制”方针 ③放弃武力统一 ④和平统一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解析:选D 我国政府对台从没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排除含③的选项,故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以上均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所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的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本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近代前期,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5分)

  (2)依据材料三、四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何重大创新?(9分)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6分)

  解析:第(1)问从内外两方面因素归纳概括,回答斗争与探索时注意时间限制是近代前期(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第(2)问分析特点时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即可,回答“创新”时注意结合新时期的基层民主建设回答;第(3)问可从民主政治的前提、趋势、发展道路等角度回答。

  答案:(1)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探索: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特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既借鉴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创新: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基层民主。

  (3)认识:新中国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必须相适应。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

  材料二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可能变。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

  材料三 澳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回归后七年中有四年的GDP增长幅度达到双位数,2006年本地生产总值创下历史新高,人均达28436美元。澳门治安状况良好,各族群体和睦相处,人们安居乐业。……香港回归十年间,已先后有世界银行年会、世界会计师大会、《财富》全球论坛、世贸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在香港成功举办。1997年外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地区办事处的数量是2514家,而截至去年十二月已有3845家……

  ——腾讯网《陈佐洱向欧洲介绍“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2007年)

  材料四 “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的成功实践,是全世界公认的,对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一国两制”方针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一国两制”方针实践上,香港走出第一步,许多困难是过去从未遇到的,这些经验都可以在交流交往中提供给台湾同胞,以便今后做得更好、设计得更好。

  ——《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2011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设想有何相同点,又有何发展?(6分)

  (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港澳在回归后取得的成绩说明了什么?指出“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6分)

  (4)综合以上材料,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一国两制”的认识。(4分)

  解析:第(1)问重在有效信息的提炼和概括,把对台问题的态度转变前后进行说明。第(2)问从材料中可以理解到考查了一国两制这一知识点,根据相关所学来回答即可。第(3)问需对材料三、四中,港澳取得的成绩进行概括说明,而不是具体的成绩。“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这一问设想较好,需要考生一定的把握。第(4)问是对前三个问题的总结和对材料的高度概括,根据理解来进行回答。

  答案:(1)变化:由军事对峙到和平统一。

  (2)相同: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

  发展: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观点(或明确提出在大陆和台湾分别实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政策的稳定性(或长期不变)。

  (3)说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关系:“一国两制”方针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首先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港澳“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可以为台湾提供借鉴。

  (4)认识:“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了港澳的回归;“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创新。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