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复习辅导 >> 语文辅导 >> 2017年高考语文:18个常见文言虚词之用法(一)

2017年高考语文:18个常见文言虚词之用法(一)_第2页

中华考试网  2017-01-23  【

  三、乎

  (一)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三)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四、乃

  (一)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可译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五、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它”。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相关推荐:2017年全国高考备考(模拟试题)专题(全科)

2017年全国高考各地报名时间汇总

2017年高考考试时间

2017年高考各省市教育考试院/厅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公布

12
纠错评论责编:jiaojiao9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book.examw.com

  • 中学英语第一实用阅读阅读精选120篇高考
    ¥31.80
  • ¥32.00
  • ¥39.00
  • 品鉴20年最美满分作文(高考卷)
    ¥29.80
  • ¥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