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全国高考 >> 全国高考历史模拟题 >> 2021年高考历史基础备考练习(十一)

2021年高考历史基础备考练习(十一)

来源:中华考试网  2020-10-07  【

  1.魏源在《海国图志》卷47中说:英国“立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美国更是“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反映了魏源(  )

  A.对西方民主的感性认识

  B.反对清朝的专制制度

  C.希望中国推行民主制度

  D.向往欧美的民主制度

  解析:选A 据材料可知魏源只是看到了英美等国决策的形式,但对于英美等国的体制并不理解,因此他对于西方民主存在感性的认识,故A项正确。

  2.1862年,曾国藩提出了“泰西以‘商战’二字立国”的观点。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张之洞又强调“以工商立国”“以兵战为用”。这体现了当时(  )

  A.政府立国政策的转变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商本思想的逐渐形成

  D.近代社会转型的艰难

  解析:选C 据材料“泰西以‘商战’二字立国”“以工商立国”“以兵战为用”可知洋务派从商战到重视商业发展思想的演变,故C项正确。

  3.19世纪末,清王朝的钳口禁忌(限制言论自由)进一步被突破,知识分子在许多地区创办学会、报馆、学堂。学会多达百余个,报纸也由19种增至70种。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

  A.社会启蒙的不断深入

  B.中学西学间矛盾的解决

  C.中体西用观念的流行

  D.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普及

  解析:选A “知识分子在许多地区创办学会、报馆、学堂。学会多达百余个,报纸也由19种增至70种”可得出有利于社会思想的启蒙,故A项正确。

  4.“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在19世纪后期的中国风头甚健,洋务派以“体用”“本末”的关系来努力论证中西文化可以相容,能够互补,极力证明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生机。洋务派极力宣扬“中体西用”文化观的根本目的是(  )

  A.调和中西文化冲突

  B.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C.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D.遏制革命形势发展

  解析:选B 19世纪60年代由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危机,为了挽救清政府危局,洋务派开展了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清政府统治的洋务运动,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并不是调和中西文化冲突,故A项错误;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是洋务运动的客观影响,故C项错误;遏制革命形势发展是洋务运动直接目的,不是根本目的,故D项错误。

  5.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详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其中有《未来战国志》(1902年)、《游侠风云录》(1903年)、《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多少头颅》(1904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等。据此推断,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  )

  A.激发民族主义意识

  B.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论依据

  C.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D.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

  解析:选A “把政治小说作为详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有启迪民智,激发民族意识的功效,故A项正确;维新思想不主张推翻清政府,故B项错误;在1898年时,维新变法就已经失败,故C项错误;材料所述确有启迪国民观念的作用,但主要目的是为了变革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6.严复的译著《天演论》,把生物的进化引申到社会的进化。他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制度、一种道德、一种价值都不能一成不变,不变就会僵化,就会落后,就会在弱肉强食的人类生存竞争中被淘汰。这反映了严复(  )

  A.大力提倡君主立宪

  B.积极倡导科学救国

  C.以救亡图存为己任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解析:选C 材料强调严复推动社会变革的思想而非其政治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弱肉强食的竞争而非科学救国,故B项错误;由材料“不变就会僵化,就会落后,就会在弱肉强食的人类生存竞争中被淘汰”可知主张自我变革以救亡图存,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严复的思想主张而非影响,故D项错误。

  7.1895年,康有为发表《孔子纪年说》一文,仿照西洋的“公元纪年”,正式提出孔子纪年。1903年,出身经学世家的刘师培发表《黄帝纪年说》,指出“若康梁辈……借保教为口实,故用孔子降生为纪年;吾辈以保种为宗旨,故用黄帝降生为纪年。”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维新变法促进了新学旧学之争

  B.民主革命受制于传统意识形态

  C.国人的民族主义观念逐渐发展

  D.西学传播遭到知识分子的抵制

  解析:选C 结合所学可知刘师培和康有为皆主张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康有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而非革命派,故B项错误;从“保教”到“保种”,这从侧面折射出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民族主义在不断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中西文化冲突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

  8.鸦片战争前后对西方国名的翻译,基本是带“口”旁的音译名,如英咭咧、咪唎、咈囒哂,提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如“米夷”“咈囒哂夷”“法夷”;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如“美”“英”“德”“法”。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

  A.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

  B.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

  C.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

  解析:选A 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如“美”“英”“德”“法”,一改之前鄙称,可见对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排斥到认同的过程,故A项正确。

  9.从1895~1898年,据初步统计,中国约有76个学会组织。一般而言,学会这种组织并不需要相当的人力与物力才能实现,它只要一群知识分子有此意愿就可以成立,当时知识分子集会讲学论政的意愿是很普遍的。这表明当时的学会(  )

  A.建立成本低因而组织成分复杂

  B.具备早期政党组织的某些特征

  C.受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而出现

  D.有利于西方新思想的传播扩散

  解析:选D 据材料“1895~1898年”和“知识分子集会讲学论政”结合所学可知,中国面临民族危机,知识分子推动学习西方的政治,故D项正确。

  10.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1907年寄生认为,法国大革命“祛虐政,均利权”,其功“显赫可观……故中国革命成功之后,即可放弃武力,不会造成社会的破坏”。学者们对法国大革命的不同评价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评价

  B.评价历史事件应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

  C.历史事件的评价应置于特定的时空

  D.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取决于对后世的影响

  解析:选A 康有为反对革命,主张维新变法,材料为其革命思想的反映,而寄生则主张民主共和,故A项正确。

  11.《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的一个影响较大的报纸,梁启超曾说,他在主笔该报时“记事则西多而中少,译报则政详而艺略”。这说明梁启超(  )

  A.反对学习西方器物技艺

  B.热衷于报道西方的政闻

  C.注重营造维新舆论环境

  D.借报刊批驳洋务派主张

  解析:选C 材料中“艺略”不等于反对学习西方器物技艺,故A项错误;B项忽视了材料中“记事则西多而中少”,故B项错误;维新派创办《时务报》的目的是宣传维新思想,是为了营造维新舆论环境,故C项正确;维新派重在批驳反对维新变法的顽固势力而非仅是洋务派,故D项错误。

  12.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倡导“取日新以图自强,去因循以厉天下”;梁启超曾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勉;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对梁启超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日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这些言论表明维新人士具有(  )

  A.强烈的救亡意识

  B.自觉的创新意识

  C.勇敢的担当意识

  D.明确的民主意识

  解析:选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吾与足下分任之”可得出勇敢的担当意识,故C项正确。

纠错评论责编:jiaojiao9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