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全国高考 >>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题 >> 2019年高考语文阶段性提升试题及答案(4)

2019年高考语文阶段性提升试题及答案(4)_第2页

中华考试网  2019-01-29  【

  二、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三岁为妇,_________ ;________ ,靡有朝矣。 (《氓》)

  (2)总角之宴, 。 ,不思其反。 (《氓》)

  (3)涉江采芙蓉, 。采之欲遗谁? 。 (《涉江采芙蓉》)

  (4)月明星稀,______ 。_________ ,何枝可依? 《短歌行》

  (5) __________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_______ 。 (《归园田居》)

  (6)__________ ,一去三十年。 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三、阅读题。

  (一)课内诗歌鉴赏

  阅读下文,按要求作答。(9分,每题3分)

  ①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

  ②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③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1、选文第①段运用民歌常用的一种什么样的手法来营造悲剧氛围( )

  A、赋的写法 B、比兴写法 C、动作描写 D、景物描写

  2、第②段着力铺陈兰芝精心打扮的情况,下列分析不属于“起严妆”作用的()

  A、表明兰芝对焦仲卿的恋恋不舍,写出了她欲去而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

  B、表明兰芝不甘示弱,其严妆是对焦母无声的抗议与示威。

  C、写出兰芝的美丽,突出她坚忍刚强、从容自如的性格。

  D、预示兰芝已经做好了“举身赴清池”的准备。

  3、下列加点字词与“勤心养公姥”中“公姥”词法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A昼夜勤作息 B我有亲父兄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D来去自如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4.第一节里,“感到十分的秋意”的“十分”的意思是( )

  A.副词,很。        B.形容程度深。

  C.意思即“十二分”。    D.程度副词,非常,极其。

  5.对这三节描写的景物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院落秋花 北国槐树 秋蝉残声   B.院落秋色 槐树落蕊 秋蝉残声

  C.院落秋花 北国槐树 北国秋蝉   D.院落秋色 槐树落蕊 北国秋蝉

  6.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7.对三节文字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三节文字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

  B.三节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各自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

  C.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节都将故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

  D.三节文字,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行文活泼不呆板。

  (三)课文文段阅读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8.文中加粗的词语极富表现力。下列关于这方面说明不当的一项是[  ]

  A.“泻”扣紧了“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B.“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C.“斑驳”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表明黑影中还有绿色与银白色。

  D.“画”能突出“倩影”之美,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喜爱之情。

  9.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句话的含义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欣赏美妙的月色,内心无限喜悦。

  B.月光一会儿像流水般清明,一会儿青雾笼罩,变幻不定。

  C.月光一会儿明亮一会儿阴暗,作者亦喜悦亦伤感。

  D.月光素淡朦胧,作者面对美景内心荡起淡淡的喜悦和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10.说明“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喻句本体与喻体相似点正确的一项是[    ]

  A.“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以艺术享受。

  B.“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和谐自然的感受。

  C.“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作用于人的感官。

  D.“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不均匀,不呆板,富于变化。

1234
纠错评论责编:jiaojiao9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