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全国高考 >>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题 >> 2019年高考语文备考练习及答案(4)

2019年高考语文备考练习及答案(4)

中华考试网  2018-08-14  【

2019年高考语文备考练习及答案(4)

  一、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

  武侠小说与历史的有机结合,为武侠小说本身营构了一个更为广阔、深远的文学表现空间,同时也使武侠小说本身跳出了纯娱乐文学的范畴,有效地提升了这一小说品种在整个文学园地中的地位。

  与其他港台新派武侠小说家相比,金庸有着更为清醒、自觉的历史创作意识。他的十五部武侠小说,构筑了一个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的巨大历史时空。在这个巨大的历史时空中,侠客们的笑傲江湖、行侠仗义与历史人物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彼此纵横交错,虚实相生,共同演绎出一个迷人的艺术世界,历史文本与武侠小说得到有机统一。

  金庸总是别出心裁的择取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使之与武侠小说情节编码的传奇性原则保持高度一致,这样,历史与武侠之间不仅消解了“伟大的神话对立”,而且形成了一种相互转换、相互生成的良好循环关系。综观金庸十五部武侠小说的历史题材,我们发现其来源渠道大约有以下三种形式:某些尚有争议的正史;富有传奇色彩的野史;生动的民间历史传说。上述三类历史题材本身富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却又并非空穴来风,自行其是,使得金庸在处理武侠与历史的关系时可进可退,可虚可实,为其艺术才情的纵横驰骋营构了一个游刃有余的表现空间。

  这种处理历史题材的艺术手法符合金庸本人的历史审美观:没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小说作者可选择其中一种说法来加以发挥。通过历史文本传奇化的艺术手法,金庸成功地把历史纳入到武侠小说的传奇轨道中,使历史与武侠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大大提升了武侠小说的可读性。

  文学文本的历史化是金庸在武侠小说中成功还原历史的主要手法。所谓文学文本的历史化,就是凡在武侠小说文本中涉及到尚有争议的传奇性历史题材时,金庸均引经据典,采取学术论文中脚注、尾注或按语的形式,对争议之处一一详加说明,让历史走出文学语境,重新回到历史文本中。

  历史文本对武侠文本的这种有意识嵌入,使历史文本与武侠文本构成了一种“互文性”,两者相互对照,相互说明,这种处理手法既使干瘪、抽象的历史题材在武侠文本中焕发出迷人的艺术光彩,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持、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反映了金庸本人高度的审美自觉与历史自觉。 (摘自《华文文学》2005年第一期)

  1、金庸写武侠小说偏爱三类传奇性历史题材,选出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

  A、这类题材能使武侠小说跳出纯娱乐文学的范畴,有效提升武侠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

  B、在作者看来,没有定论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武侠小说创作中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C、金庸喜爱的三类历史题材本身富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又有一定的历史事实根据。

  D、这类题材使金庸在处理武侠与历史的关系时可进可退,可虚可实,便于发挥其艺术才情。

  2、结合全文内容看,最准确理解末段中“互文性”的一项是:

  A、武侠小说与历史的有机结合,为武侠小说本身营造了更为广阔深远的文学表现空间。

  B、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与武侠小说情节编码的传奇性原则保持高度一致。

  C、历史与武侠之间不仅消解了“伟大的神话对立”,也形成一种相互转换、相互生成的良好循环关系。

  D、历史文本与武侠文本相互对照、相互说明,使历史题材焕发出迷人的艺术光彩,又最大限度地保持和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3、依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按照金庸的历史审美观,他在创作武侠小说时,一般无意采用已有定论的历史题材。

  B、引经据典,采用学术论文中脚注、尾注或按语等形式是金庸武侠小说成功还原历史的唯一手法。

  C、武侠小说如不能很好处理虚拟的江湖世界与真实的历史或现实世界的关系的话,就会缺乏可读性。

  D、武侠小说编排故事情节时要符合传奇性原则,金庸喜好的三类历史题材正好符合这一原则。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周济,字大亨,洛阳人。永乐中,以举人入太学,历事都察院。都御史刘观荐为御使,固辞。宣德时,授江西都司断事。艰①归,补湖广。正统初,擢御史。大同镇守中官以骄横闻,敕济往廉②之。济变服负薪入其宅,尽得不法状,还报,帝大嘉之。已,巡按四川。威州土官董敏、王允相仇杀,诏济督官兵进讨,济曰:“朝廷绥安远人,宜先抚而后征。”驰檄谕之,遂解。

  十一年出为安庆知府。岁比不登,民间鬻子女充衣食,方③舟而去者相接。济借漕粮以赈,而禁鬻子女者。且上疏请免租,诏许之,全活甚众。又为定婚丧制,禁侈费,愆嫁葬期者有罚,风俗一变。

  饥民聚掠富家粟,富家以盗劫告。济下令曰:“民饥故如此,然得谷当报太守数,太守当代尔偿。”掠者遂解散。

  济卒官,民皆罢市巷哭云。

  (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注]①艰:指父母之丧。②廉:考察;查访。③方:两船并行。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大同镇守中官以骄横闻 闻:有名声

  B、敕济往廉之 敕:朝庭下令

  C、尽得不法状 状:情状

  D、愆嫁葬期者有罪 愆:失掉、错过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周济为政以德的一组是:

  ①都御史刘观荐为御使,固辞 ②济变服,负薪入其宅,尽得不法状,还报 ③驰檄谕之,遂解 ④借漕粮以赈,而禁鬻子女 ⑤上疏请免租 ⑥朝廷绥安远人,宜先抚而后征。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④⑤⑥

  6、对原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明永乐年间,周济凭借举人的身份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后又到都察院任职。都御史刘观推荐他担任御使一职,他坚决地推辞掉。

  B、镇守大同的太监十分骄横,周济假托皇帝的命令,装成普通人模样,背着柴,深入到这个太监的家中,终于弄清了他违法的情况。

  C、威州土豪董敏、王允相互仇杀,朝庭命周济率兵征讨,周济恩威并施,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通过下达檄文劝说董王二人,终于解除了他们的武装。

  D、周济任安庆知府时,民间出现饥荒,周济通过借粮放赈、上疏免租、禁奢侈浪费和鼓

  励饥民劫富自救等措施,使许多老百姓活了下来。

  7、把文言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艰归,补湖广

  (2)朝廷绥安远人

  (3)岁比不登

  (4)全活甚众

  三、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8——11题

  叶子时期的梅

  我找不到那丛梅树了,因为我来的不是时候。我是在初夏的一个下午,进入这片水边的花地。如果是寒意未减的早春,远远地就能看见它,那金黄的花色啊,曾怎样地让一双冷寂的眼睛充满温情。那时的花园是沉睡着的,等待复苏的废墟,到处是冰硬光滑的旧年的枝条,而一树腊梅的开放,正像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照亮了周围的一切。可是现在,绿叶掩盖了世界,我只能在回忆里呼吸它独有的芬芳。

  我在枝枝叶叶间徘徊。我后悔当初没有在梅的枝子上留下刻痕,我忽略了我并不认识它的叶子。我记得,它长在一丛丁香的身帝。但丁香淡紫的碎花也已落尽了,丁香的叶子我同样分辨不出。我是多么无知。

  我不能这样轻易走掉,因为梅就在这里,或者是这一棵,或者那一棵。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一定用了它的语言向我指示,只是我没有通晓物语的聪明。不然,我就不必再费周折。低头寻觅,地上没有落花飘零的踪影,更不见我当日留连伫足的行迹。都被风吹去了,都被雨打去了。泥土啊,你什么都知道,可你什么也不告诉我。后来,我发现了枝头残存的花穗,虽已干枯,但我认得那细小的模样就是丁香。找到了丁香,也就找到了默然的梅。

  可爱的你呀,藏在了自己的叶子里。但我还是找出了你。花朵是你的脸吗?叶子是你的衣裳吗?我不知道,你有太多的神秘。

  腊梅的叶子碧绿油亮,并无奇异之处。与花相比,叶是寂寞之物。从深春到晚秋,这丛梅树将一直寂寞下去,在层层叠叠的浓阴里度过无人折弄的安宁时光。它会被许多人遗忘,被许多眼睛所忽略。

  我凝视着它,凝视着叶子时期的梅,我想记住它。

  对于梅,人们都喜欢它花时的鲜艳,雪天的热烈。梅花,“梅”字后总要跟着一个“花”字。踏雪寻梅的逸致,梅花三弄的韵事,也都是冲着花来的。这样的爱,短暂而肤浅。花凋谢,人消散,曲终了。灿烂之日,人众如云;繁华过后,陌不相识。

  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而绝非如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中所写的:“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绝不是这样!我不怀这样的心思来看它。青枝交错,碧叶婆娑,这才是梅最年轻最富有的辰景。就像当初它并不需要谁的所谓寻求和赞赏,如今它也不需要谁的所谓记取和安慰。而且我还知道,这也正是梅最纯洁最快乐的日子。没有了那些真真假假的嘴唇,那些虚虚实实的眼目,一棵树,会活得更真实,更自由,更健壮。

  如果花是一种显露,那叶就是一种隐藏?我喜欢这种隐藏。

  临走,我摘下两片梅叶,我要拿回去,向人寻问:“你认识它吗?”

  但此刻分明一个声音提醒我:“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

  8、文章写的是初夏“叶子时期的梅”,可开始却从“早春”的“梅花”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试分条阐述。

  9、试从人称或修辞的角度选择一个方面切入,赏析文章的第四段,50字左右。

  10、“如果花是一种显露,那叶就是一种隐藏。”结合前文内容,分别揭示“显露”与“隐藏”的含义。(可摘原文语句,也可自己组织语言作答)

  “显露”指:

  “隐藏”指:

  11、对“叶子时期的梅”的喜爱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试作分析。

12
纠错评论责编:jiaojiao9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