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全国高考 >>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题 >> 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六)

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六)

中华考试网  2018-03-16  【

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六)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题。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阅读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5分)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3分)

  3、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答案:这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2分)。它是为词中的主角“杜鹃”的出场(2分)所做的铺垫(1分)。或:景语皆情语,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2分)作铺垫(1分)。

  2.答案:衬托(1分),好处是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2分)。(答对比酌情给分)

  3.答案: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和悲叹(2分);半生漂泊,羁旅异地的悲愁(1分)。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登快哉亭  陈师道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1)第二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2)前人评价“‘度鸟’、‘奔云’之句,有无穷之味”,请谈谈你对这两句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隐”“依”。(1分,只答出一个不给分)“隐”“依”二粽子在这里运用的是拟人(或“比拟”)的修辞手法,(1分)生物形象地描绘出落日刚刚隐没于地平线下,暮霭便依傍着山峦升起景象,富有情趣。(2分)

  (2)“度鸟”两句空中景物;山间时有飞鸟掠过,匆匆地不知投向何处;奔腾的云雾舒卷自如,姿态悠闲。(2分)同时融情于景;那横空而过的飞鸟,岂不是人生匆遽的象征?(或答“飞鸟茫然地知飞象征着人生没有目标的奔忙”)(1分)而自由自在的白云,因无心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天津桥春望 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释:①雍陶生活在晚唐。

  (1) 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请你简要描述诗人“望”到的景象。

  (2)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悠然,然而在这种看似冷静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4分)1、一二句作者描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三四句作者写上阳宫一片寂寥,宫殿重门紧闭,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一二句2分,三四2分)。

  (2)(4分)诗歌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感情2分,分析2分)

  【4】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注]①篱落:篱笆。

  ⑴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句用语巧妙,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4分)

  ⑵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4分)

  【参考答案】

  (1)写“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1分)“动”字揭出“客情”,自然贴切地写出江上的阵阵秋风引发的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1分)“送”“动”二字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让客观景物染上了主观色彩(融情于景),(1分)突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1分)

  (2)(4分)衬托或对比。(1分)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2分)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1分)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闺情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①朝来鹊喜声。

  注:①不忿:不满,恼怒。

  (1)诗歌一、二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最后一句“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试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月落星稀天欲明之际(2分),一位思妇彻夜不眠,孤独难耐。(2分)

  (2)(4分)深闺思妇早晨听到喜鹊的欢叫,满怀希望,以为丈夫回来了,可开门一看,不见归人,便把不满撒向喜鹊;(2分)把思妇由希望落空而恼怒的行为以及由惊喜而失落转而更加忧伤的心理变化表现得耐人寻味。(2分)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少年游·早行  林 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诗题为“早行”,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3分)

  2、诗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2分)

  3、词的下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作者描写了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等来表现“早”。(答出其中三点可得满分)(3分)

  2、清幽静谧(清静),以动衬静。(2分)

  3、诗人的心境是轻松愉悦的。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间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3分)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③不见封候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候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⑴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前所写。诗人见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6分)

  ⑵通过写所见所想,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⑴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 (2分)想到的是:

  一是首联想到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担十九年的各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魂销”二字;(1分)

  二是颔联追思苏武当年望雁思归、荒塞牧归两幅画面,概写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 (1分)

  三是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依旧,而自身已衰老; (1分)

  四是尾联想到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 (1分)

  ⑵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4分)

  【8】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金陵绝望  高蟾 金陵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数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作者怀古伤今,借景抒情,为唐朝的衰败而感伤。(3分)

  (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1分)高诗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是世上画家画不出来的。(2分)韦诗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2分)

  【9】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②,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③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香砌:指花坛;②欹:倾斜。③都来:算来。

  (1)请描述上阕呈现的场景。这个场景表现出什么样的气氛?(3分)

  (2)本诗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片中是如何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4分)

  【参考答案】

  (1)黄叶飘落香阶上发出的细碎的声响,主人公独坐楼阁,抬头望月,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友人.(2分)这个场景呈现出孤寒寂寞的气氛.(1分)

  (2)①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② 情态描写(细节描写):下片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斜”,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的愁态。③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④ 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手法1分,分析1分;答到一点一分,两点满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同答问题 (7分)

  春 日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3分)

  (2)“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1分)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手法和内容各1分)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2分) 一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通郁结心头。(2分)

  【1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3分)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每点1分,共3分)

  (2)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4分)

  【12】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下列问题: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1)分析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3分)

  (2)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3分)

  【参考答案】

  (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1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观雨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复明。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大举南侵,陈与义避寇逃难,辗转流徒,诗即写于其时。

  (1)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阴晴”二字是全诗的中心所在,“阴晴”在诗中含义是什么?请结合颔联和颈联,谈谈诗歌是怎样围绕这个中心展开的?(4分)

  (2) 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就上句进行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阴晴” 既是天气的变化,也暗喻当时抗金时局的动态。(1分)颔联及颈联先写阴云密布,雷声震天,渲染雨前声势,再写雨压竹枝,直接描写雨势之大,(1分)后写雨中竹枝偃仰之态,山角风云开合,晦明变化之态,由阴转晴,(1分)暗喻抗金局势有所缓和,初见曙光(1分)。

  (2)尾联用典(1分),上句化用了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1分),表达作者心系天下,不顾个人利害,渴望取得抗金胜利的愿望(1分)。

  【1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壬戌清明作 清·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屈大均,字翁山,番禺人。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相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恢复。

  ⑴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突出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

  ⑵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

  (1) 主要抒发了作者反清无望的幽愤和悲怆。(2分)融情于景(或:比喻、对比)(1分)

  (2)含蓄委婉(或:深沉蕴藉)。(2分) 颔联: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含蓄地表达了深沉悲怆的情怀。(2分)

  尾联:“龙蛇四海归无所”,比喻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年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情,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2分)

  【诗歌赏析】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凋零的严冬过去,煦暖的春天来临。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是祭奠和怀念亲人、朋友、同志的一个日子。这天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作为遗民诗人的屈大均,在这天触景生情,将时节与自己的奋斗联系起来,抒发了反清无望的幽愤和悲怆。

  首联写环境氛围,暗示斗争的情况和自己的心情。早晨飘飞的轻云到了傍晚就阴沉沉的了,在忧愁中的人全然不觉时间已进入了暮春。前句既是写实际的天气,又是写内心的感触:清廷的力量渐渐渗透,已把天下遮掩。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的作用。后一句,点出一个“愁”字,流露出郁闷和时光逝去的失落之情。

  颔联用对比手法写眼前的现实。“有泪”,形容花上的露珠。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这样的写法,情感爱憎分明,而表达委婉含蓄。

  颈联感情强烈,饱含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徒”,“又”,将恢复理想成为空想的感伤、志士仁人白白消殒的沉痛表达得淋漓尽致。

  尾联流露出失望之情。“龙蛇”这里比喻志士。“龙蛇四海归无所”,指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年年这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感,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

  全诗处处写亡国之恨和难以回天之感,这是特定时节和特定环境触发的情思;而字里行间的坚毅之情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斗志,令人震撼。

  【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淮村兵后 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注] 淮村:南宋江淮一带中的一个村庄。戴复古:江湖诗派著名诗人。

  (1)诗中“无主”、“茫茫”两个词有什么作用?(2分)

  (2)全诗以写景为主。诗人如何借助景物的描写突出诗的主旨?(5分)

  【参考答案】

  (1)诗人在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给乐景平添了凄凉(1分);在繁茂的春草后缀以“茫茫”加以修饰,也暗示了荒凉之意(1分)。(2分)

2018年高考语文基础练习及答案汇总
1 2018年高考语文基础练习及答案(1)
2 2018年高考语文基础练习及答案(2)
3 2018年高考语文基础练习及答案(3)
4 2018年高考语文基础练习及答案(4)
5 2018年高考语文基础练习及答案(5)
6 2018年高考语文基础练习及答案(6)
7 2018年高考语文基础练习及答案(7)
8 2018年高考语文基础练习及答案(8)
9 2018年高考语文基础练习及答案(9)
10 2018年高考语文基础练习及答案(10)
2018年高考语文专项练习及答案汇总
2018年高考语文基础练习及答案(1) 2018年高考语文专项练习及答案(1)
2018年高考语文基础练习及答案(2) 2018年高考语文专项练习及答案(2)
2018年高考语文基础练习及答案(3) 2018年高考语文专项练习及答案(3)
2018年高考语文基础练习及答案(4) 2018年高考语文专项练习及答案(4)
2018年高考语文基础练习及答案(5) 2018年高考语文专项练习及答案(5)
2018年高考语文基础练习及答案(6) 2018年高考语文专项练习及答案(6)
2018年高考语文基础练习及答案(7) 2018年高考语文专项练习及答案(7)
2018年高考语文基础练习及答案(8) 2018年高考语文专项练习及答案(8)
2018年高考语文基础练习及答案(9) 2018年高考语文专项练习及答案(9)
2018年高考语文基础练习及答案(10) 2018年高考语文专项练习及答案(10)
2018年高考语文备课辅导资料(1) 2018年高考语文专项练习及答案(11)
2018年高考语文备课辅导资料(2) 2018年高考语文专项练习及答案(12)
2018年高考语文备课辅导资料(3) 2018年高考语文专项练习及答案(13)
2018年高考语文备课辅导资料(4) 2018年高考语文专项练习及答案(14)
2018年高考语文备课辅导资料(5) 2018年高考语文专项练习及答案(15)
2018年高考语文备课辅导资料(6) 2018年高考语文专项练习及答案(16)
2018年高考语文备课辅导资料(7) 2018年高考语文专项练习及答案(17)
2018年高考语文备课辅导资料(8) 2018年高考语文专项练习及答案(18)
2018年高考语文备课辅导资料(9) 2018年高考语文专项练习及答案(19)
2018年高考语文备课辅导资料(10) 2018年高考语文专项练习及答案(20)

  (2)诗人借对寂寞而开无主的桃花、迷茫的春草和晚鸦的描写,把蓬勃的春景写得如此不堪,不写荒凉而荒凉自现;后两句以“几处”破败的住家为点,又以“一一人家”为面,点面结合,写出战乱后江淮农村的荒凉破败的景象(3分),寄托了诗人对遭受兵乱之苦百姓的同情,对侵敌(战乱)的仇恨。(意思对即可。采分点在能写出具体的景物和分析(3分),答出主旨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对敌人(战乱)的仇恨(2分))

纠错评论责编:jiaojiao9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