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全国高考 >> 全国高考历史模拟题 >> 2018年高考历史基础复习试题及答案(12)

2018年高考历史基础复习试题及答案(12)_第2页

中华考试网  2017-11-10  【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当时真正参加投票的选民占全部选民的51%,说明选民的参政权力受到皇帝和宰相的制约而不是政府的制约,故A项错误;材料中德意志帝国第一届议会选举(帝国议会的议员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体现了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具有民主性的特点,“皇帝身边簇拥的亲王和将军们……,衣着普通的议员们……”体现了议会的权力较小,皇帝的权力很大,君主立宪制还具有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说明德意志政治体制有其两面性,故B项正确;俾斯麦作为帝国宰相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故C项错误;联邦议会的议员由各邦任命的代表组成而不是选举产生,材料所述是帝国议会的选举,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皇帝的宣战权必须得到议会的赞同。这些议案没有获得通过”,故A项错误;“帝国议会获得了在质询宰相时通过多数决议确定国会意见的权力,还可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这是权力的扩大,故B项正确;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故C项错误;宰相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连“要求详细规定帝国宰相的职责……议案没有获得通过”,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但到了马克思才用……这个特别的历史任务把他们联合起来,使他们上升为阶级”这个任务是用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不是通过议会斗争的方式,故A项错误;特别的历史任务是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不是通过国际联合破坏资本主义经济,故B项错误;马克思所说的特别的历史任务是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故C项正确;通过行业改造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中国三大改造的内容,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A项与材料“机敏地选择了历史”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可知,材料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不符,故C项错误;一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加速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材料“在1917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并没有夸大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故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材料是针对外国人能否入城的问题,与对外开放无关,故A项错误;外国人能否入城与国家主权无关,故B项错误;中方反对外国人入城,以致引发反入城风潮,说明清政府消极抗拒《南京条约》,故C项正确;根据《南京条约》,在通商的五口外国人要求入城符合条约规定,故D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清政府没有彻底放弃,故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宜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表明清政府外交衙门的建立是被动的,故C项错误;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个名称上看,衙门体现了封建性,总理各国事务体现了殖民地的特征,故D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咸丰(1851-1861)时期,西方国家于1856年才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因而与题干“咸丰以来”不符,故A项错误;绅商是与官府有紧密关系的商人群体,他们随着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衰落而逐渐衰落,B项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发生,迅速占据南方省分,使清政府财政困难,为迅速补给财政,清政府同意户部发空白文武职衔及贡、监生执照给地方省府,捐输人也可直接在地方缴纳财物,故C项正确;吏治腐败与迅速补给财政无关,故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去岁与倭国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可以判断该条约是《马关条约》,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和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南京条约》的结果,故A项和C项错误;《马关条约》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设工厂,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故B项正确;中国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是《辛丑条约》,故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与材料1899年、1901年、1902年等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1899年……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可知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故B项正确;据材料慈禧“计划废黜光绪帝,但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可知这是慈禧与光绪帝的个人恩怨,不能反映统治集团发生分裂,而据材料“ 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可知,“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是受列强的指使,不能反映统治集团发生分裂,故C项错误;据材料“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可知义和团运动与朝廷内争无关,朝廷惩办载漪等人是受西方侵略者指使,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据材料容闳“1901年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可得不是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他在材料中肯定了义和团运动是一场爱国主义运动,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他认为光有爱国主义情感还不够,还要青年对此进行理性的引导,才不会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成为“乱民”,故B项正确;据材料“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可得不是纳入政府的领导,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要引导的是民众的“民气”,而不是行动,故D项错误。

  11.【答案】A 【解析】A项做法反映出违背材料中“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的问题,不符合法制精神,故A项正确;B项通过法律确立民主,符合法制精神,不是《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故B项错误;C项倡导主权在民,符合民主精神,不是《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故C项错误;实行民主宪政,符合民主法治精神,不是《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故D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不出要求国民党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纲领的内容,故A项错误;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1924年出现的三大政策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彻底反封建的内容,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孙中山借鉴五四运动对青年人革新思想的积极影响,号召国民党进行适当的革新调整,故D项正确。

  13.【答案】C 【解析】中国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中国革命遭遇到了挫折,没有取得最终胜利,故A项错误;中国走的“十月革命的道路”是工人武装起义夺取中心城市,然后扩展到农村的道路,故B项错误;中国走的“十月革命的道路”是工人武装起义夺取中心城市,然后扩展到农村的道路,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故C项正确;马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故D项错误。

  14.【答案】C 【解析】1925年中共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城市,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1925年中共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城市,在材料的决议中又强调领导农民运动,可见中共将农村工作与革命中心任务相结合,故C项正确;农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是获得土地,但上述决议中提出“农民政纲仍是在租额、高利、苛捐等问题上”,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故D项错误。

  15.【答案】C 【解析】国共两党的分歧和矛盾随着国内外局势的不断变化会有缓和,由于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国共两党的分歧和矛盾不会消除,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长征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 但不能说是国共走向合作的根本保障,故B项错误;故C项正确;为中国革命保存了革命主力结论正确,但不符合国共合作抗日的主旨,故D项错误。

  16.【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蒋介石认识到了抗战胜利的“中心”是乡村与民心,没有涉及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合法性问题,故A项错误;全面抗战路线是指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材料中蒋介石虽认识到人民在抗战中的重要性,但不能说明国民政府实行了全面抗战路线,故B项错误;根据“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蒋介石认识到了人民抗战力量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根据“坚决抱定最后胜利之信心”可知蒋介石坚持抵抗日本侵略,故D项错误。

  17.【答案】D 【解析】从抗日战争胜利后直至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崩溃,美国对国民党政府始终采取的是扶植与支持的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有关美国舆论对中共的态度相关提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946年,国民党不断进犯各解放区,但在口头上仍说遵守《双十协定》,双方在南京进行谈判”可知,这一时期国共全面内战还尚未正式爆发,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对中共人员限期撤离,中共与美方紧急磋商,美国同意麦康内尔执行‘鲶鱼行动’,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到了延安”可知,南京谈判破裂而引起的国共关系紧张和一触即发的内战,这些都引发了美国的高度关注并对中共给予了有限的支持和帮助,故D项正确。

  18.【答案】B 【解析】材料考查的重点是捷克拒绝参加巴黎会议的原因,不是美国企图通过经济援助控制欧洲,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其中包括斯拉夫各国和东南欧各国,这样,同这些国家保持紧密经济政治联系并依据条约义务的捷克斯洛伐克也不能参加巴黎会议”得出是因为美苏冷战局面导致欧洲呈现分裂状态,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周边国家对马歇尔计划的态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捷克的社会性质,故D项错误。

  19.【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当时美国并没有侵略古巴与苏联,故A项错误;“……对古巴加强自己防御能力至关重要的武器的权利”,说明赫鲁晓夫认为古巴所拥有的武器(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是用于防御,故B项正确;在当时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战略优势,苏联之所以在古巴部署导弹就是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地位,故C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的结局是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苏联最终妥协,故D项错误。

  20.【答案】B 【解析】1955年,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与材料中“二战后仅25年”不符,故A项错误;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与材料中“二战后仅25年”“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相符,故B项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形成“一超多强”局面,与材料中“二战后仅25年”不符,故C项错误;多极化只是趋势,格局没有形成,故D项错误。

12
纠错评论责编:jiaojiao9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