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全国高考 >>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题 >> 2018年高考语文基础练习及答案(9)

2018年高考语文基础练习及答案(9)

中华考试网  2017-10-16  【

  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 (2016·唐山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 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 分析。

  解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诗句中的“逋逃病客”“愁”“惊”“群盗纵横”等关键词和注释中的相关信息可以分析出作者的漂泊孤寂之情;诗人自己为逃避战乱而“野泊”,一身乱离,却还心系朝廷,“欲问行朝近消息”“群盗尚纵横”,表现其对国运的关切和忧虑。

  答案: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②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近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群盗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忧虑。

  2.导学号 87202069(2016·成都高中毕业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 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①,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不能荐②,羞为献纳臣③。

  【注】 ①为客黄金尽:《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②祢:祢衡,有才辩,孔融曾上表推荐他。③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析:诗人认为自己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自愧不如孔融,羞中寓愤,对贤才遭弃的黑暗政治表示了愤慨。情绪由惜别转到内疚,以至于牢骚不平,激昂慷慨。诗写送别,抒发的却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而是对人才的爱惜以及由此引出的对黑暗政治的激愤。全诗从离别写到归程,由近及远;诗情则由哀怜转为羞愤,由浅入深。

  答案:①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首联用一“怜”字直接表达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颔联表现对丘为盘资耗尽困于长安、返回时忧愁煎熬新添白发的困境的怜悯。②尾联表达了诗人自愧不如孔融,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的自责。同时羞中寓愤,暗含着对贤才遭弃的愤慨。(意思相近即可)

  3.(2016·邢台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醉落魄·辛未九月望和答庆符①

  胡 铨

  百年强半。高秋犹在天南畔。幽怀已被黄花乱。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    招呼诗酒颠狂伴。羽觞到手判无算。浩歌箕踞巾聊岸②。酒欲醒时,兴在卢仝碗③。

  【注】 ①庆符:名张伯麟。当时秦桧主和,庆符说:“夫差,而忘勾践之杀尔父乎?”秦桧听说大怒,将庆符关入监狱,打得体无完肤,流放到吉阳军。时作者亦因上书力抵和议,请斩秦桧,被诬为“讪谤”,也被贬到吉阳军。②巾聊岸:掀起头巾露出前额,不拘形迹。③卢仝碗:唐代诗人卢仝饮茶的碗。卢仝写有《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有“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句。

  有人说这首词的“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两句“无理而妙”,请结合词的上片加以赏析。

  解析:解答本题先须结合注释明确词人此时的处境,然后分析“无理”与“妙”。“无理”言不合乎常理,“妙”言表达效果、对突出词人情感的作用等。

  答案:明月本无情,作者却说它故意对着自己变圆满,看似无理,实则非常巧妙。作者满怀无法锄奸复国的激愤烦乱心情,偏又逢皓月圆满,便把一腔的怨情向“银蟾”倾泻而去,更深层地表现了词人难以扼制的愁绪和愤激之情。

  4.(2016·开封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田 家

  陈师道

  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

  秋来公事①急,出处不待时。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

  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

  【注】 ①公事:这里指服劳役。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解析:首二句说早出晚归是人之常情。三、四句言农民无法过上正常的生活。五、六句写农民由于“公事急”无法自顾,这就暗示了农家苦的根源。结尾两句言农家没有“乐”,只有深深的“苦”,此两句也暗含对统治者不知农民疾苦而妄言“田家乐”的不满。

  答案:此诗以役人早出晚归及家中情形之狼藉来表现农民所遭受的苦难,表达了对农民劳苦生活的同情,以及对不知农民疾苦的统治者的不满。首联写农人早出晚归,颔联写农人之忙在于公家的差役,却无暇顾及农事。颈联写秋日霏霏细雨不恤人间苦况,农人屋漏墙敝,暗示已多日无炊火之举。尾联设问作结,点明统治者不知农民的劳苦,表达不满之情。(意对即可)

  5.(2016·南昌三中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 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 ①若为:怎堪。

  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诗前三联写朋友杨少府去往贬谪之地的山高水险,想象他路途奔波,是虚写。尾联言朋友身处贬所时日不会太久,运用典故来表达对朋友的鼓励与安慰。

  答案:(1)对贬谪者才华的肯定和对朋友的鼓励与安慰。(2)尾联运用典故,把才子贾谊比作友人,以贾谊之才肯定友人的才华;写到朋友将在长沙稍作停留,不会像贾谊悼念屈原一样伤感,以此鼓励安慰朋友。

  6.导学号 87202070(2016·山西高三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平乐

  张 炎

  兰曰国香,为哲人出,不以色香自炫,乃得天之清者也。楚子①不作,兰今安在?得见所南翁②枝上数笔,斯可矣。赋此以纪情事云。

  孤花一叶,比似前时别。烟水茫茫无处说,冷却西湖残月。   贞芳只合深山,红尘了不相关。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

  【注】 ①楚子:指屈原。②所南翁:指宋末元初诗人、画家郑思肖,善画无根墨兰,宋亡后,隐居苏州,不仕。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此题,可先从内容上来看,下阕写对兰花的赞美,然后由物及人,联想到“所南翁”及自己的情怀。“孤”“冷却”“只合深山”“红尘了不相关”“幽香不到人间”,将兰花孤傲、不愿与尘世同流合污、坚贞高洁的品质与情怀表达出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写兰花的品质,其实也是赞美所南翁的坚贞气节及表明自己的高洁情怀。可以从托物言志的手法入手作答。

  答案:下阕写芳香贞节的兰花只应生在深山中,不与那混浊的尘世同流合污。即便画上能留得住它的清影,它的幽香也不愿飘到人间。词人借对兰花的礼赞,既赞颂了郑思肖隐居不仕的坚贞气节,又表露了自己不慕流俗的高洁情怀。

  7.导学号 87202071(2016·江西宜春四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贼平①后送人北归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注】 ①贼平:指平定“安史之乱”。

  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绪?请简要概括。

  解析:对全诗复杂感情的把握至关重要。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当共同南奔的友人即将北归时,独自羁留他乡的诗人,心情是复杂的。他自然替友人高兴,但又不免欣羡。后两联想象,运用“晓月”“繁星”“寒禽”“衰草”几个意象,突出了友人旅途奔波及“愁”情。诗人虽然想象的是友人的“愁颜”,其实却流露出了自己浓重的愁情。

  答案:①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战争)的痛恨之情。②多年流落他乡,无法归家的惆怅之绪。③对友人“北归”旅途艰辛的牵挂之情。④对岁月易逝、人生多舛的感慨。

  8.(2016·湖北重点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 题目。

  村 行①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 ①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这首诗的前三联是写作者骑着马欣赏秋天的风景,这本是一件乐事,但尾联写因为看见小桥和树木,想起故乡,触景生情,怀念起故乡来。而作者被贬异地,不得回乡,更添一分惆怅。

  答案:诗句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自己不得志的惆怅之情。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但山间美景勾起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景色虽美但是自己却有家难归,仕途多舛,自然产生“惆怅”之情。

  (2)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情感脉络。

  解析:由首联的“悠悠野兴长”可见诗人先是悠闲自得,兴致浓郁;中间两联写村行所见之景,充满喜爱愉悦之情;尾联一“忽”字,话锋一转,感情也由喜转忧。

  答案:首联写诗人信马由缰,穿行于花径,游历于山间,由此可以看出他闲适自由之心境和十足野兴;中间两联着重写山中景象的幽美、山中环境的静谧,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悠然和对山中景物的热爱;尾联诗人触景生情,看到“村桥原树”有似曾相识之感,内心产生了思乡的 惆怅。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陆 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 ①玉瀣:美酒。②《黄庭》:道家经典著作。③元:通假字,通“原”。

  (1)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解析:词人说自己贪恋旷达的生活情趣,任凭终老田园,末尾两句对以上所写的自己的处境作出了解释。词人是在怨天,也是在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词中虽极写隐居之闲适,但那股抑郁不平之气,仍在篇末流露出来。

  答案:深意:这两句词表面是说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心肠与常人不同,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无心恢复中原,以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作用:此句为全篇之眼。与上文语意相反,出人意料,更加突出讥讽和怨懑的情绪。

  (2)这首词抒写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联系具体词句进行赏析。

  解析:上阕一、二句写居处环境之优美、心境之清净,三、四句写自己生活的闲适,动静行止无不惬意。似乎充满了恬淡的隐逸之乐。下阕写自己旷放而不受拘束,可以说是旷达到极点也消沉到极点了。末句点明所有的闲适和放任均缘于内心的不平,缘于造物的“心肠别”:使英雄老去也等闲视之。词人对统治者不识才之怨溢于言表。

  答案:此词虽然表面上写自己安于山林隐逸生活的恬淡情怀,内里其实隐藏了颓唐悲凉的心事和胸中的不平。尤其是结尾两句,埋怨上苍“心肠别”,其实是诘责世道昏昧、朝廷苟安;慨叹“英雄老却”恰是“等闲”之事,更是直接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忧愤。

  10.导学号 8720207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恨 别

  杜 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①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 ①河阳:地名,唐司徒李光弼在此大败叛军。

  (1)诗人在首联和尾联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解析:首联中的“一别”“长驱”,一方面从时间和空间上写因战乱之久而离家之远,既有思乡情,又有忧国情。尾联抒写了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殷切的期待。

  答案:首联中“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这些数量词体现了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忧国忧民的情感。尾联回应首联,抒写诗人听到唐军战胜叛军后的喜悦,以及对尽快平定叛乱的渴望。

  (2)清人沈德潜评论这首诗的颈联时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解析:“思家”与“忆弟”突出题意“恨别”,以互文见义的手法写出日夜思念战乱中的亲人,对他们有无限的牵挂之情。解题时,最后要扣住评论“有不言神伤之妙”,突出含蓄之妙。

  答案:同意。“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看云”,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心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有“不言神伤之妙”。

  1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

  苏 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 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一年。③筠:竹。

  (1)“送行淡月微云”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解析:词的下片写月夜送别友人。在这淡月微云之夜,友人即将登上一片孤帆,诗人惆怅满怀地给他送行。淡月微云,天光不明,环境清冷,烘托心情的惆怅。

  答案:①营造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的氛围,②表现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惆怅的心情。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

  解析:着眼于“人生如逆旅”就可认为格调是达观的。人生本来就是逆舟之旅,每个人都是奔波在旅途之中的,只要活着就没有哪一站会是终点站,对于这些应该要以平常心对待。这首词一改送别词缠绵伤感的格调,富有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以人生如寄、万物齐一之理劝慰友人,开释胸怀。着眼于“我亦是行人”,就可认为格调是失意的。人生处处不如意,我也如你一样居无定所,四处漂泊。表达的是失意惆怅的心绪。

  答案:(示例一)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词人认为人生如旅行,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恬然自安的洒脱情怀。

  (示例二)失意惆怅,意在感伤自身。词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

  1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其七)①

  姜 夔

  笠泽②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注】 ①南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冬,诗人访石湖范成大,除夕之夜乘舟归苕溪途中所作。苕溪:即湖州,是诗人当时家居之所。②笠泽:太湖的别称。

  (1)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析:本诗首联写茫茫无际的湖面上隐隐约约出现一只大雁;颔联写远处的青山层层叠叠,云雾缈缈;颈联写长桥“寂寞”;尾联中诗人驾一叶扁舟归来。全诗通过写孤雁、层叠的青山、寂寞的长桥等意象,营造了凄冷、孤寂、渺茫的意境。

  答案:意象:湖水、雁影、山峰、云气、长桥、孤舟。(表现了诗人孤零凄楚、无所依托的难以言状的情怀。或:表现了诗人凄清、悲凉、落寞的情怀。)

  (2)有人说“雁影”是作者的化身,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作简要 说明。

  解析:“雁影”与诗人“一舸”同样形单影只,在苍茫的湖面上,在清寒的春夜里,都显得孤独、寂寞。

  答案:同意。①茫茫太湖上的一点雁影与作者的孤独漂泊之况正好契合,这里的孤雁也就成了作者的化身。②作者把自己比作孤雁,表达了其清冷、落寞的心境。

纠错评论责编:jiaojiao9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