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全国高考 >>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题 >> 2018年高考语文专项练习及答案(14)

2018年高考语文专项练习及答案(14)

中华考试网  2017-10-02  【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 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诗中“马不肥”是说马瘦,“债多凭剑与”是说不单

  答案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总括形象)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具体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中杏花是妖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 吴松:即吴淞,江名。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离亭燕 怀古

  张 升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 ①张升:南宋诗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②低亚:低垂。

  “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浸”有浸染之意。一个“浸”字描绘出了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完全渗入的景象,表现出了水天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结合具体的词语,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以口语起入,明白如话,朴素中见真情。“思君”“此恨”“相思”等词把“我”的感情表露无遗;“只愿”“定不负”等词语体现了“我”的情深意切。

  6.阅读下面这首清曲,然后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技巧的能力。“

  答案 借代、反问。(点明修辞)用“粉黛”代当年的歌女,这是用特征代人。用“笙箫”代音乐,这是用乐器代音乐,使语句整齐,内涵丰富。同时运用了反问的语气,起到了强调的作用。(阐释运用)表达

  7.(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秦中吟·歌舞

  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

  【注】 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前十六句详尽铺写朝廷贵官的生活,共描写了两个场面:开头八句记叙朝官们雪中退朝的场面;下面八句紧承“追游”,转入特写,具体描绘秋官、廷尉歌舞宴饮的场面。上面两个场面,已经将秋官、廷尉这帮官僚们的腐朽糜烂、醉生梦死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末尾“冻死”一词极写囚犯之惨状,简洁而有力,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

  答案 ①从结构上看,开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大庾岭北驿①

  宋之问

  阳月②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 ①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写北岭北驿的一首律诗。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②阳月:农历十月。

  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诗歌的颈联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描绘眼前景色:黄昏到来,江潮初平,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这两句写景接上二句的抒情,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作者悲苦的心情,将抒情又推进一层。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次鄂州①

  卢 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②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

  【注】 ①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时。②估客:指商人。

  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远见”表达了作者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犹是”凸显出作者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情;一联之内,作者情感由喜悦骤转至惆怅,有跌宕起伏的意味。

  10.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 食①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②寒食草青青。

  【注】 ①寒食: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两天。相传晋文公为寻找曾辅佐自己、携老母躲进深山的忠臣介子推以对其进行封赏,烧山三天。结果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而死。于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②杜陵:在长安东南,是唐代长安人游乐之地,也是作者的故园所在。

  请简要赏析《寒食》和《寒食寄京师诸弟》两诗所表达的感情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两首诗都是诗人在寒食节,面对禁火空斋的景象而抒发的一种感伤情怀,都有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异:孟诗抒发的是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十六还苏州①

  皇甫冉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②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 ①皇甫冉:唐代诗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代常州为毗陵郡)

  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 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是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尾联之愁,正是反衬出对雨的喜爱。尾联写了两种愁,往年愁没有粮食和酒,是真愁;这场雨带来丰年,今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是“假愁”,是以愁反写喜。因此,尾联先以真愁衬假愁,再以假愁衬喜悦,从而更突出对雨能带来丰收、丰年的喜爱。

  题组二 综合阅读练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答案 CE

  (2)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诗歌鉴赏】 该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当时长安失陷,诗人为叛军所羁押,又听闻唐军新败,望着漫天飞舞的飘雪,感受着凛冽刺骨的寒意,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油然而发。第一联,写“安史之乱”给国家带来的灾难。“多”,写诗人心情沉重;“独”,表现出诗人凄凉的处境。第二联,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呼应诗歌标题“对雪”,暗示诗人独坐室内,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第三联,写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第四联,写前线战况和亲人的消息都无从获悉,诗人忧愁无聊,只能用手在空中写着字。诗人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运用典故,“愁”字贯穿始终,前呼后应。

12
纠错评论责编:jiaojiao9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