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全国高考 >> 全国高考历史模拟题 >>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改革》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改革》_第5页

中华考试网  2015-01-29  【

  1.解析:考查商鞅变法,以及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第(1)、(2)、(3)问充分提取材料信息,分析归纳作答即可。第(4)问要结合前三问,从转变民风的重要性、措施和作用等角度思考。

  答案:(1)特点:尚武(强悍);轻义(重利);缺乏诚信。(任答2点)

  (2)措施:刑罚平等,废除贵族特权;采用分权办法,加强官吏职权管理;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重视农业,让农民专心务农。

  (3)影响:治安稳定,社会和谐;百姓富足,国家富强;人民勇于为国战斗,军队战斗力增强。(任答2点)

  (4)启示:改革须关注民风问题;合理制定与严格执行法律制度是引导民风的重要手段之一;转变民风有利于凝聚力量(或社会和谐)。(任答2点)

  2.解析:第(1)问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的社会危机和形成的原因:危机表现在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过大;大地主、大商人势力过大。其原因在于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政府政策:不抑兼并;官府、地主、商人的压榨;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第(2)问核心问题是解决国家财政危机。具体做法结合王安石经济改革措施分析,如加强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市易法和均输法。作用是打击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增加了财政收入。

  答案:(1)社会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贫富悬殊;大地主、大商人势力过大。(答其中两点即可)

  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政府不抑兼并的政策;官僚、地主、商人的压榨;商品经济的发展。(答其中两点即可)

  (2)问题:政府的财政危机。实现的方法:实行市易法和均输法。作用:打击了富商对物资和物价的操纵垄断,大大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掌控,增加了财政收入。

  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不独费出之无节”“生天下之财”回答。第二小问,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回答。第(2)问紧扣在今天有益的体现,言之有理、答之有据即可。

  答案:(1)思想:反对增加赋税;提倡节俭省财;发展天下生产(生财、聚财、用财)。

  实践:市易法、募役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等。(任答三点)

  (2)注意减轻民众负担,关注民生;提倡节俭,减少不必要的开支;重视财富创造,增加收入;放眼天下,广开生财之道。(其他言之有理者也可)

  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比较、概括提炼以及调动运用知识进行论证的能力,同时渗透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第(1)问,根据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归纳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采取的措施和不同原因。第(2)问,首先要准确把握材料信息,在此基础上再联系所学知识概括作答。第(3)问,结合所学回答。

  答案:(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原因:商鞅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

  (2)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者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

  5.解析:第(1)问由材料1信息“今以一斗陈米散与饥民,却令纳小麦一斗八升七合五勺,或纳粟三斗,所取利约近一倍。向去物价转贵,则取利转多,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得出司马光的观点是放贷取息无助于赈贫弱;由于司马光是代表保守派的利益,且青苗法推行过程中出现危害百姓现象,因此他反对青苗法。第(2)问,由材料2信息“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宋徽宗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可以得出朱熹认为是由于王安石变法导致北宋的灭亡。结合历史事实客观评价王安石变法。

  答案:(1)观点:放贷取息无助于赈贫弱。原因:司马光代表保守派利益;青苗法推行过程中确实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2)观点:王安石变法导致北宋灭亡。评价:朱熹观点是错误的。王安石出于挽救北宋统治危机的根本目的,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富国强兵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而延缓了北宋的灭亡。北宋灭亡的真正原因是自身的腐朽与女真族的强大。

  6.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变法针对北宋积贫积弱的现象;特点主要是以理财为中心,全面改革。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朱熹、百姓否定王安石变法,而梁启超赞同王安石变法。原因可以分别从朱熹理学“尚义”观点、王安石变法危害百姓现象、梁启超主张变法等角度思考。第二小问从阶级利益、角度不同等方面思考。

  答案:(1)社会现象:社会矛盾尖锐,军队战斗力低下,财政异常困乏。

  特点:以理财措施为中心的全面社会改革。

  (2)原因: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核心,与理学家尚义观念发生冲突,故遭到朱熹的批判;文学作品虽有夸张之处,但王安石变法中因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百姓也会不满意;梁启超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故对王安石变法高度赞扬。

  说明:由于受时代环境、自身利益、观察角度、价值取向等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评价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12345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