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重庆高考 >> 重庆高考历史模拟题 >> 2015重庆高考历史考前模拟试题5

2015重庆高考历史考前模拟试题5_第2页

中华考试网  2015-05-05  【

  12.邓子恢在《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53年4月)中指出:“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苦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当时政府帮助农民克服困难的措施是(  )A.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B.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C.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确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1953年4月”,此时正为中国进行三大改造时期,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故答案为B。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

  材料二 下表反映的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流入重工业的资金(%) 38.7 54.9 48 流入农业的资金(%) 7.6 11.4 18.4 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 53.7 33.7 33.6 材料三 1962年3月7日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同志提出,1962年的年度计划需要有一个相当大的调整,重新安排,这是非常必要的。这次调整计划,实质上是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发展放慢一点,以便把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和巿场方面。各种材料的分配,要先满足恢复农业生产的需要,其次是满足市场的需要,主要是日用工业品生产的需要。

  ——《陈云与中国经济建设》

  (1)根据材料一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与前一个阶段相比,1958~1962年和1963~1965年我国资金在重工业和农业领域流动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在“二五”计划期间(1958~1962),我国在改善民生问题上存在不足的原因有哪些?

  解析 第(1)问,“变化”可从材料的图表中分析出,“原因”可联系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大影响”可联系教材所学来回答。第(2)问,首先应该分时期来作答。“1958~1962”变化可以结合资金流动情况概括为增加;原因在于经济建设的实践推动。“1963~1965”变化可以根据工业和农业情况直接概括为流入重工业的资金减少,流入农业的资金增加;原因应该结合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造成的危害及相应的经济调整方针及国民经济比例调整来作答。第(3)问,从“二五”计划的时间段可知这时期发生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回顾相关的史实及消极影响来回答。

  答案 (1)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

  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

  (2)①1958~1962

  变化:流入重工业和农业的资金都增加了。

  原因:“大跃进”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人民公社化运动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

  1963~1965

  变化:流入重工业的资金减少,流入农业的资金增加。

  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三年经济困难,党和政府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比例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对重工业的投资,加强发展农业。

  (3)原因: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错误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对重工业和基本建设投入过大,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答出三点即可)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铁路事故惊人,去年一年发生行车重大事故和大事故755件,比事故最少的1964年的88件增加好多倍。这中间有许多是责任事故,包括机车车辆维修方面的责任事故。这说明没有章程了,也没有纪律了。现在有些规章制度要重申……值班不许喝酒,这是历来的规矩,现在也不严格执行了。喝醉了酒扳错道岔,就会造成火车相撞的重大事故。所以必要的规章制度一定要恢复和健全,组织性纪律性一定要加强。这个问题不光是在铁道部门存在,其他地方和部门也同样存在。

  ——《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材料二 各级党委狠抓企业领导班子的建设,克服资产阶级派性,落实党的政策。大家讲路线,讲党性,讲大局,讲团结,讲纪律,有力地促进了安定团结,发展了大好形势。上半年全国客货运输列车的正点率逐步上升,服务质量逐步提高,支援农业、支援钢铁生产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重点物资的运输任务都完成得很好。全国20个铁路局中,有齐齐哈尔、哈尔滨、吉林、锦州、北京、太原、柳州、成都、西安和乌鲁木齐等10个局做到了时间过半,完成全年任务过半。

  ——《全国铁路一九七五年上半年货运量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1)分别概括两则材料各自的主要含义。

  (2)材料一中所述混乱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二中所述局面好转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当年的整体经济形势如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革”期间经济的破坏和整顿情况。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两则材料的含义各有侧重,材料一主要反映的是局面的混乱,材料二主要反映的是局面的好转。第(2)问,要结合时间“1975年”。第(3)问,原因要抓住时间“1975年”,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回答经济形势要结合当年国民经济的变化情况。

  答案 (1)材料一,铁路运输管理混乱,规章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材料二,经过整顿,铁路运输形势出现了好转,并支持或带动了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2)“文革”期间“左”倾错误的发展。

  (3)主要原因:1975年初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开始纠正“左”倾错误。形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的好转,国民经济逐步回升。

12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