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北京高考 >> 北京高考语文模拟题 >> 北京西城高考二模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北京西城高考二模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_第4页

中华考试网  2014-11-06  【

  第一部分(27分,每小题3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C[A项中应为“闻名遐迩”“ 装模作样(mú)”;B项中应为“兑换券”“连载(zǎi”;D项中应为“喧宾夺主”“ 严惩不贷(chéng)”]

  2. D [A独善其身: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B众说纷纭:各有各的说法,议论纷纷。C组合拳:为了达到一定目标,采取一连套的措施或实施一整套的步骤来进行。D 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惊]

  3.B[A项语意重复,“否则”与“过早的离开”保留其一。C “几个参会的省的代表” 表意不明;“整顿”与“行为”搭配不当。D项句式杂糅,应为“被广大沿海地区利用”或“为广大沿海地区所利用”;语序不当,“虽然”应置于“海水淡化水”之后]

  4.C[①内含:内部包含的。内涵: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往往是抽象的、内大的,需要挖掘才可以看到的。②③“观嬗变”“启哲思”符合对事物认知的逻辑顺序,且上下语境中有前后顺序的暗示。④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从语境上判断应用徜徉]

  5.A[《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6.B [“未冠”是未行冠礼,尚未成年]

  7.C [两个“然” 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承指上文所说之事,意为“这样,如此”。A前“为”是“作为”,动词,后“为”是“担任”,动词;B前“而”是连词,可不译,后“而”是代词“你”;D前“其”是代词“他们的”,后“其”是副词,表祈请]

  8.A[这里应是第一人称我,而不是他]

  9.B [“不得不”的说法过分,无据。“起居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原文中“朕行有三”

  的话说明唐太宗有主观能动性,并非迫不得已]

  第二部分(共123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6分。

  10.[参考答案]

  ①告诫皇帝不做非法的事,没听说过天子自己观看(自己的)历史的。

  ②朋友深交时容易产生怨恨,父子沉溺于爱怜时增多过失。

  [评分标准:本题共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1.汝独不闻邪/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

  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评分标准:本题5分。每断对2处,得1分;每断错2处,扣1分,扣完为止]

  12.

  ①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③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评分标准:本题8分。每句1分,多字、丢字、错字一律不给分。限选其中4道题

  作答,超过4题则以前4题为准。若文字涉及版本区别,酌情处理]

  13.① (3分)D [“莫问当年事”中饱含作者的沉痛,东流的渭水也非“顺其自然”

  之意,诗人其实希望读者从物是人非中思索历史的教训。“行人”可指友人,也可指

  诗人自己。

  ② (4分)[答案示例]

  (1)眼前处境之愁(思乡之愁):诗人远离家乡,一旦登高,看到蒹葭杨柳,居然略类

  江南,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2)物是人非、王朝衰败之愁:秦苑汉宫的荒芜,展现着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

  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

  [评分标准:点出两种愁,各1分;有分析,且较合理,各1分]

  14.(12分)[答案要点]

  ①本句现多指局势将有重大变化前夕的迹象和气氛,比如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

  气氛等(理解准确,2分)。②另举一例(1分),解释出诗句的本意(2分),分析出

  言外之意(3分)。③语言表达(4分)。[常见举例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

  暗花明又一村”,如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王国维提到的治学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的任意一句等]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15. (3分) C [A.“都是围绕着如何指导农事确定的”不准确的;B.主要依据是基本的气候现象及其规律,还有物候现象及其规律;D.是顺应自然不是改造自然]

  16. (4分) [ 答案]依次为②④①③

  17. (5分) [答案要点]

  作者认识:不是灵丹妙药,更不能说是糟粕。

  依然有用:在大部分地域,还是可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因之而产生的民然降低jiang 俗、民

  谚,已然成为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水乳交融。

  作用受限:二千年的气候变迁,导致其实用性下降;中国地域广大,南北有差

  异,东西各不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评分标准:作者认识,1分;“依然有用”“作用受限”两个方面,一条2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18.(4分)A、C[B“对马遭受不公正待遇而大材小用的愤慨”于文无据。D“引入故事”与“回忆无限辛酸往事时说什么都是多余的”之间不存在“说明”关系,“生动形象”更无从谈起。E“追求真相与正义的品格”无由得出;“我”的反应也未“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达到高潮”]

  [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项2分]

  19.[答案要点]

  ①坚强刚毅

  ②深沉静默,宠辱不惊

  ③有自尊和对军马的独特的见解

  ④有对于自己信念坚守与执着

  ⑤有不从流俗的品性

  [评分标准:本题6分。任选其中3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形象特点”概括,1分;结合作品简析,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结论,能自圆其说,酌情赋分]

  20.[答案要点示例]

  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马的深沉、宽厚、冷峻、沉静等性格特点。

  ②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将“我”执着地想要探究马为何盲目的心愿表达得非常恳切。

  ③运用了人称的变化,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二人称,便于与马对话交流,使文章的情感性

  得到增强。

  ……

  [评分标准:本题5分。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语言运用手法”,1分;结合内容分析,3分(语言要表现什么,1分,语言如何表现,2分);“运用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发现,视其自圆其说程度酌情赋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1.(略)[按2013年高考北京卷统一评阅标准执行]

  附:

  【古文阅读参考译文】

  褚遂良,字登善。贞观年间,逐步升迁到起居郎。他广泛涉猎文学和历史,擅长隶书楷书。唐太宗曾经叹息说:“虞世南死了,没有与我谈论书法的人了。”魏征禀告举荐了褚遂良,皇帝让他侍奉书法方面的事。皇帝正广泛求购王羲之的法帖,天下人争相进献。然而没有谁能够评断真假。惟独褚遂良论断出处的,没有错误假冒的。

  (褚遂良)升任谏议大夫,兼掌管记录皇帝言行的工作。皇帝说:“你记(皇上的)言行,一般做人君的能看不能看呢?”(褚遂良)回答:“现在记录皇帝言行的人,就是古代的左右史官,(皇帝的)善恶一定要记录,(作用在于)告诫皇帝不做非法的事,没听说过天子自己观看(自己的)历史的。”皇帝说:“我有不好的言行,你一定会记录吗?”(褚遂良)回答:“遵守道义不如奉行职守,臣的职责承载在笔上,皇上您的言行我一定会记录。”皇帝说:“我的行为有三方面:一,借鉴前代的成败,把它作为鉴戒;二,引进能人,共同实现为政之道;三,斥退远离小人,或许听到谗言,我能够坚守而不失误,也是想要史官不能记下我的坏处。”

  在这时,皇帝的儿子虽然年幼,都外放担任都督、刺史,褚遂良进谏说:“过去两汉用郡国参与治理,间杂使用周代制度。如今设州县全都仿效秦代的法度,而皇子幼年一齐担任刺史,陛下您的确是在用至亲守卫四方。虽然如此,刺史,是人民的领导者,用人得当下面就安定稳妥,用人失当辖域就劳苦疲惫。我认为皇子未成年的,可以暂且留在京城,用经学教导(他们),(使他们)敬畏仰慕天子的威严,不敢违犯禁令,养成德行和才能,考察(他们)能胜任管辖州县,然后再勉励派遣。请陛下审察(我的谏言)。”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西突厥进犯西州,皇帝说:“以前魏征、褚遂良劝我立麹文泰的子弟(为王),我没有采纳他们的计策,今日才后悔。”皇帝在寝宫旁另置院落让太子居住,褚遂良进谏,认为“朋友深交时容易产生怨怼,父子沉溺于爱怜时增多过失。应该准许太子偶尔回到东宫,亲近师傅,专心学艺,来扩大美德。”皇帝听从了他的话。

  皇帝卧病,召见褚遂良、长孙无忌说:“慨叹汉武帝托付霍光,刘备托付诸葛亮,我今天托付你们啦。太子仁爱孝顺,希望你们竭尽诚心辅佐他。”对太子说:“有无忌、遂良在,你不必担忧。”于是让褚遂良起草诏书。

  唐高宗即位,封(褚遂良为)河南县公,(后)晋升郡公。(一度)因事获罪出京担任同州刺史。次年,召回朝廷拜授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兼太子宾客。(最后)擢升为尚书右仆射。

  【句读文段参考译文】

  难道你没有听说过吗?从前一只海鸟落到鲁国都城的郊外,鲁国国君把海鸟迎接到朝堂里献上美酒,演奏九韶之乐作为娱乐,用最高祭品牛羊猪作为膳食。海鸟却眼花缭乱忧伤悲戚,不敢吃一块肉,不敢饮一杯酒,三天就死了。这是按照养活自己的办法养鸟,不是按照养鸟的办法养鸟啊。

1234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