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城乡规划师 >> 规划原理 >> 复习辅导 >> 2017城市规划师规划原理章节讲义: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2017城市规划师规划原理章节讲义: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_第2页

考试网  [ 2017年4月25日 ]  【

  三、城镇化及其发展

  大纲要求

  1、熟悉城镇化的含义

  2、熟悉城镇化的机制与进程

  3、熟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

  (一)城镇化的含义(熟悉)

  1、城镇化含义

  (1)“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具体反映在:

  ①人口的集中。包括人口总量的集中,即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大;城镇点的增加,呈正密度的加大;每个集中点――城镇规模的扩大。

  ②空间形态的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用地功能的分化,土地景观的变化。

  ③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由分散的家庭到集体的街道,从个体、自给自营到各种经济文化组织和集团。

  (2)“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具体包括:。。。。。(考点3)

  ①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

  ②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

  ③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2、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

  普遍接受的:人口统计学指标(城镇常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重的指标)

  计算公式:PU=U/P

  其中:PU——城市化水平或城镇化率

  U——城镇常住人口

  P——区域总人口

  这一指标既直接反映了人口的集聚程度,又反映了劳动力的转移程度,这一指标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并应用这一指标作为城镇化进程阶段划分的重要依据。

  需要强调的是对一个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衡量应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至少应包括城镇化发展的数量水平和质量水平这两个基本的方面,而且反映城镇化真正发展水平的不应是表面的数量指标,更重要的是质量指标。

  (二)城镇化的机制与进程(熟悉)

  1、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考点4)

  (1)农村剩余贡献

  (2)工业化推进

  (3)比较利益驱动。决定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规模的两种基本力: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4)制度变迁促进

  (5)市场机制导向

  (6)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两个方面。

  (7)城乡规划调控

  2、城镇化的基本阶段。。。。。(考点5)

  依据时间顺序,城镇化进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1)集聚城镇化阶段

  (2)郊区化阶段

  (3)逆城镇化阶段

  (4)再城镇化阶段

  (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熟悉)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镇化的总体历程

  (1)城镇化启动阶段(1949-1957年)

  (2)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年)

  (3)城镇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年)

  (4)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后)

  2、中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考点6)

  所谓城镇化的模式是指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特定阶段、特定环境背景中城镇化基本特征的模式化归纳、总结。

  (1)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2)商品短缺时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3)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4)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3、中国城镇化的现状、特征与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基本特征:

  (1)城镇化过程经历了大起大落阶段以后,已经进入了持续、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

  (2)城镇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的转移过程,总体上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

  (3)在各级城市普遍得到发展的同时,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加速,成为区域甚至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枢地区,成为接驳世界经济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空间单元。

  (4)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考点7)

  在新的城镇化机制作用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总体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将不断加速。

  (2)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测绘能够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

  (3)城市群、城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

  (4)在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

12 3
纠错评论责编:982585523yang
考试题库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