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城乡规划师 >> 规划原理 >> 复习辅导 >> 2017年城市规划原理内容整理:第二章第一节

2017年城市规划原理内容整理:第二章第一节

考试网  [ 2016年12月28日 ]  【

  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发展理论

  命题(1)欧洲古社会

  1、 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7世纪,欧洲经历了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代表的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几个历史时期。古希腊城邦的城市公共场所、古罗马城市的炫耀和享乐特征、中世纪的城堡以及教堂的空间主导地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广场和君主专制的城市放射轴线都是不同社会和政治背景下的产物。

  2、 罗马共和国时期除道路、桥梁、城墙、输水道等城市设施外,还大量建造了公共浴池、斗兽场、宫殿等供奴隶主享乐的设施。罗马帝国时期进入鼎盛时期,除继续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宫殿外,城市还成为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古罗马城是这一时期城市建设特征最为集中的体现,城市中心是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形成的广场群,广场上耸立着帝王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城市各处散步公共浴池和斗兽场。

  3、 公元前的300年间,罗马几乎征服了全部地中海地区,在被征服的地方建造了大量的营寨城。营寨城有一定的规划模式,平面基本上都成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街道,通向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中心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宫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Forum)。欧洲许多大城市就是从古罗马营寨城发展而来,如巴黎、伦敦等。

  4、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建筑十书》,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其中提出了不少关于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建设等方面的论述。

  5、 中世纪城市特征总结:A、城市基本上多为自发生长,很少有按规划建造的;B、由于城市因公共活动的需要而形成,城市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C、形成了城市中围绕着公共广场组织各类城市设施以及狭小、不规则的道路网结构,构成了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独特魅力。D、由于中世纪战争频发,城市设防要求提到较高地位,出现了一些以城市防御为出发点的规划模式。

  10世纪后,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和繁荣,许多城市逐步摆脱封建领主和教会的统治,逐步发展为自治城市,在这些城市中,公共建筑如市政厅、关税厅、行业会所等成为城市活动的重要场所,并在城市空间中占据主导地位。

  6、 绝对军权时期城市代表:巴黎、伦敦、柏林、维也纳等均发展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型的大城市。在这些城市的改建中,巴黎的城市改建影响最大。该时期城市建设的典范:A、轴线放射的街道(香榭丽舍大道);B、宏伟壮观的宫殿花园(凡尔赛宫);C、公共广场(协和广场)。

  命题(2)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基础

  1、 近代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源自于莫尔的乌托邦。他期望通过对联想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改革来改变当时他认为是不合理的社会,并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建筑、社区和城市。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欧文(Robert Owen)和傅里叶(Charleo Fourier)。欧文1817年提出“协和村”。傅里叶1829年提出“法郎吉”为单位建设1500-2000人组成的社区。1859-1870年,戈定在法国Guise的工厂相邻处按照傅里叶的设想进行了实践,这组建筑群包括三个居住组团。

  2、 1909年英国《住房、城镇规划等法》的通过,从而标志现代城市规划的确立。

  3、 伯汉姆1909年完成的芝加哥规划被称为第一份城市范围的总体规划。

  4、 公司城的实例:凯伯里-1879年-伯明翰-模范城镇;莱佛-1888年-利物浦附近建造的城镇;美国的普尔曼-1881年-芝加哥南部建造的城镇最为典型。

  命题(3)现代城市规划的早起思想

  1、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霍华德-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支路》首次提出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的概念: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个委员会受托管理。

  根据霍华德的设想,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工作于此,在田园城市的边缘设有工厂。

  田园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控制,每个田园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2万人,超过该规模,就另建新城,目的是:A、保证城市不过渡集中而产生各类大城市所产生的弊端;B、可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每一个田园城市的城区用地占总用地1/6,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中心城市人口规模58000人)呈圈状布置。城市之间通过快速交通工具(铁路)几分钟可达。田园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包括:耕地、果园、牧场、森林以及农业学院、疗养院等。

  田园城市的城区平面成圆形,中央是一个公园,有6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将城市分成6个扇形地区。在其核心部位布置一些独立的公共建筑(市政厅、音乐厅、图书馆、剧场、医院和博物馆),在公园周围布置一圈玻璃廊道用作室内散步场所,诸多商店与该廊道连接。

  霍华德不仅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以图解的形式描述了理想城市的原型,而且对资金的来源、土地的分配、城市财政的收支、田园城市的经营管理等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他认为:工业和商业不能由公营垄断,要给私营以发展的条件。但是,城市的所有土地必须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交付租金。城市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

  霍华德1899年组织了田园城市协会,宣扬其主张。1903年组织了“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措资金,在距伦敦东北56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切沃斯。该城市的设计是在霍华德指导下由恩温和帕克完成。

  2、 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

  “明天城市”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 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中心区的交通干道由三层组成:地下走重型车辆;地面用于市内交通;高架道路用于快速交通。

  “光辉城市”,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由于拥挤而带来的城市问题是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而得到解决,这种技术手段就是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高层建筑是柯布西耶心目中象征大规模的工业社会图腾,在技术上也是“人口集中、避免用地日益紧张、提高城市内部效率的一种好手段”,同时也可以保证城市有充足的阳光、空间和绿化,因此在高层建筑之间保持有较大的空旷地。他的理想是在机械化的时代里,所有的城市应当是垂直的花园城市,而不是水平每家每户拥有花园的田园城市。城市道路系统应当保持行人的极大方便,这种系统由铁路和人车完全分离的高架道路组成。建筑物的地面全部架空,城市的全部地面人均可由行人支配,建筑屋顶设花园,地下通地铁,距地面5米高处设汽车运输干道停车场网。

  3、 索里亚.玛塔线型城市基本原则:第一条最主要的:城市建设的一切问题,均以城市交通问题为前提,最符合这条原则的城市结构就是使城市中的人从一个地点到其他任何地点在路程上耗费的时间最少。铁路是能够做到安全、高效和经济的最好交通工具,城市的形状理所当然就应该是线形的,这一点也就是线形城市理论的出发点。城市平面应当呈规矩的几何形状,在具体布置时要保证结构对称,街坊呈矩形或梯形,建筑用地应当至多占1/5,要留有发展余地,要公正地分配土地。代表:斯大林格勒、哥本哈根(指状式发展,1948年规划)、巴黎(轴向延伸,1971年规划)。

  4、 戈涅的工业城市。工业区靠近交通运输方便的地区,居住区布置在环境良好的地区,中心区应联系工业区和居住区。在工业区、居住区和市中心之间有方便快捷的交通服务。 戈涅的工业城市拜托了传统城市规划方案追求气魄、大量运用对称和轴线放射的现象。 戈涅在工业城市中提出的功能分区思想,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所提出的功能分区原则。 工业城市与田园城市的区别:工业城市以重工业为基础,具有内在的扩张力量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因此更具有独立性;而田园城市在经济上仍然具有依赖性,以轻工业和农业为基础。

  5、 卡米诺.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1889年西谛的《城市建设艺术》被人形容为“好似在欧洲的城市规划领域炸开了一颗爆破弹”,成为当时对城市空间形态组织的重要著作。西谛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各类构成要素,如广场、街道、建筑、小品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揭示了这些设施位置的选择、布置以及与交通、建筑群体布置之间建立艺术的和宜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6、 格迪斯的学说。生物学家。通过对城市进行生态学研究,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了决定现代城市成长和发展的动力。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把对城市的研究建立在客观现实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局限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工业的集聚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造成了一些地区的城市结合成巨大的城市集聚区或者形成组合城市。局限于城市内部的规划应突破为城市区域的规划,城市和乡村的规划应该纳入同一的体系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这一思想经美国学者芒福德等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命题(4)城市化理论及城市发展原因解释

  1、 R.M.诺瑟姆关于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特征: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第二阶段: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30%,特征:城市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在短时期突破50%进而上升到70%。 第三阶段:后期阶段,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0%以上,该阶段也称城市化稳定阶段。

  2、 F.佩罗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认为,城市对周围区域和其他城市的作用是既不平衡也不是同时进行的,一般而言,城市作为增长极与其腹地的基本作用机制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3、 古腾博格揭示了交通设施的可达性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当城市发展时,克服距离的结构性调整往往采用建立新的中心和改进交通系统这两种方法。B.L.梅耶提出的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认为,城市是一个由人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系统,而交通及通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

  命题(5)城市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

  1、 现代城市发展存在的两种主要趋势: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卫星城……,新城……,有机疏散……,广亩城……。

  2、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1924年,在阿姆斯特丹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提出建设卫星城是防止大城市规模过大和不断蔓延的一个重要方法,从此,卫星城便成为一个国际上通用的概念。 二次世界大战后至70年代之前大多数国家都有不同规模的卫星城建设,其中以英国、法国、美国以及中欧地区最为典型。

  (1)1940年代中叶开始,对于按照“职能健全”的模式建立的城市统称为新城。伦敦周围的卫星城根据其建设时期前后而称为第一代新城、第二代新城、第三代新城。

  (2)在沙里宁1942年出版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详尽的阐述了有机疏散理论。他认为: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因此城市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与此一致,“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这条原则应当作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在考察中世纪欧洲城市和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建设状况,分析有机城市的形成条件和在中世纪的表现及形态,对现代城市出现衰败的原因进行了揭示,从而提出全面改建的目标:A、把衰败地区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这些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B、把腾挪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的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C、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3)有机疏散就是把大城市目前的那一块拥挤区域,分解成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在这样的意义下构架起了城市有机疏散的最显著特点,便是原先密集的城区,将分裂成一个一个的集镇,它们彼此间用保护性的绿化隔离开来。要达到城市有机疏散目的,需要一些列手段,沙里宁在书中提到了:城市发展思想、社会经济状况、土地问题、立法要求、城市居民的参与和教育、城市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4)针对于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他认为“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这两种组织方式,是使原先密集城市得以从事必要的和健康的疏散所必须采用的两种最主要的方法。因为,前一种方法能给城市对的各个部分带来安静和适于生活的居住条件,而后一种方法能给整个城市带来功能秩序和工作效率。任何的分散运动都应当按照这两种方法来进行,唯此有机疏散方能实现。

  3、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的基础在于经济活动的聚集。

  (1)城市化经济:当城市地区的总产出增加时,不同类型的生产厂家的生产成本下降,城市化经济源自于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而不只是某一行业的规模。城市化经济为整个城市的生产产家获得利润而不只是特定行业的生产产家。

  (2)地方化经济:当整个工业的全部产出增加时,这一工业中某一生产过程的生产成本下降。要实现地方化经济就要求生产厂与同类厂布置在一起,由于生产厂的集中而降低生产成本。这种经济性来源于三个方面:生产所需的中间投入的规模经济性;劳动力市场的经济性;交通运输的经济性。

  (3)内部规模经济:当生产企业本身规模的增加而导致本企业生产成本降低。

  (教材P38,三种经济的关系)

  (4)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他认为世界城市具有5个特征:

  A、通常是政治中心。不仅是国家和各类政府的所在地,有时也是国际机构所在地,通常也是各类专业组织和工业企业总部所在地。

  B、是商业中心。通常拥有大型海港、空港,并是国际最主要的金融和财政中心。

  C、是集合各种专门人才的中心。世界城市集中了大型医院、大学、科研机构、国家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各种科教文卫设施,也是新闻出版传播的中心。

  D、是巨大的人口中心。世界城市聚集区都拥有数百万乃至上千万人口。

  E、是文化娱乐中心。

  (5)1982年,弗里德曼和沃尔夫发表《世界城市形成:一项研究与行动的议程》,作者依据世界体系论、核心—边缘学说、新的国际劳动分工理论等,将世界城市看成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提出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的控制中心,并提出世界城市的两项判别标准:第一,城市与世界经济体系联结的形式与程度(即作为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作用、国际剩余资本投资“安全港”的地位,面向世界市场的商品生产者的重要性,作为意识形态中心的作用);第二,由资本控制所确立的城市的空间支配能力(如:金融市场及市场控制的范围是全球性的,还是国际区域性的,或是国家性的)。弗里德曼认为世界城市只能产生在与世界经济联系密切的核心或半边缘地区(即:资本主义先进的工业国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强调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的观点,并提出世界城市的七个指标:A、主要的交融中心;B、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C、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度;D、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E、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F、世界交通的主要枢纽(尤其港口和国际航空港;)G、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标准。

  4、 城市体系理论

  (1)英国的城市扩散是以新城的建设为主要特征;美国的城市扩散是以郊区化的方式实现的,但它们的发展始终是相对集中的。

  (2)城市体系的研究起始于格迪斯对城市区域问题的研究,后经芒福德等人的不断努力,确立了区域规划的科学概念,并从思想上确立了区域与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架。

  (3)完整的城市体系分析包括三部分内容:特定地域内所有城市的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规模上的相互关系,地域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

  (4)城市职能关系:依据经济学的地域分工和生产力布局学说得到展开;

  城市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关系:遵循中心地理论,并将这一理论看作是获得空间合理性的关键;

  (5)不同城市在规模上的关系:齐普—1941年—提出“等级—规模分布”理论较好地予以解释。该理论主要观点:一个城市的规模受制于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整个城市体系,它在这个体系中所处的等级决定了他的合理规模的大小。因此,这个城市在规模系列中处于第几级,那么它的规模就是同一系列中最大城市规模的几分之一。例:第四级的城市就只拥有最大城市人口的1/4。

  命题(6)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1、城市组成要素空间布局的基础:区位理论。区位理论的基础: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他认为利润的三个因素:农业生产成本、农产品市场价格、农产品运至市场的运费。在给定条件下,农业生产成本、农产品市场价格不变,要使利润最大就必须运费最小,换而言之,运输费用是决定利润大小的关键,因此农作为的种植区域划分是根据其运输成本以及市场的距离所决定的。

  城市整体空间的组织理论

  (1)从城市功能组织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城市按照分区进行组织的做法自古就有,但这些分区的原则基本上是按阶级(阶层)、种性等或为了统治的需要而设定。

  在柯布西埃影响下,CIAM于1933年通过《雅典宪章》确立现代城市规划功能分区的原则。现代城市规划最基本的分类:居住、工作、游憩、交通。雅典宪章提出现代城市规划工作者的三项主要工作:A、对居住、游憩、工作区域在位置和面积方面做一个平衡布置,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的交通网;B、订立各种规划,使各区按照它们的需要有纪律的发展;C、建立居住、工作、游憩各地区的关系,务使这些地区间的日常活动可以在最经济的时间完成。

  (2)从城市土地使用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

  A、 同心圆理论—1923年—伯吉斯。第一环(中央商务区);第二环(过渡区,是衰败了的居住区);第三环(工人居住区);第四环(良好住宅区,主要居住的是中产阶级,有独门独院的住宅、高级公寓、旅馆等);第五环(通勤区,主要是一些富裕的、高质量的居住区,上层社会和中上层社会的郊外住宅坐落与此,此外还有一些小型的卫星城,居住在这里的人大多在中央商务区工作,上下班往返于两地);

  B、 扇形理论—1939年—霍伊特。城市的核心只有一个,交通线路由市中心向外作放射状的分布,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将沿交通线路向外扩大,某类使用方式的土地从市中心附近开始逐渐向周围移动,由轴状延伸而形成整体的扇形。

  C、 多核心理论—1945年—哈里斯和乌尔曼。通过对美国大部分大城市的研究,提出影响城市中活动分布的四项原则:①有些活动要求设施位于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地区(如CBD要求非常方便的可达性;工厂需要有大量的水源)②有些活动受益于位置的互相接近(如工人区和住宅区)③有些活动对其他活动容易产生对抗或有消极的影响,这些活动应当避免同时存在(优美的住宅区和浓烟滚滚的工厂)④有些活动应担负不起理想场所的费用,而不得不布置在不很合适的地方(如仓库布置冷清的城市边缘地区)。

  (3)从经济合理性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伊德萨认为,决定城市土地租金的要素主要有:①与CBD的距离;②顾客到该址的可达性;③竞争者的数目和他们的位置;④降低其他成本的外部效果。

  当下比较精致和重要的地租理论:阿伦索—1964年—竞租理论。竞争力排序:商业→办公楼→工业→居住→农业。

  (4)从城市道路交通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索里亚.玛塔的线型城市是铁路时代的产物,他所提出的“城市建设的一切问题,均以城市交通问题为前提”的原则,仍然是城市空间组织的基本原则。
 
  戈涅在工业城市规划中提出:城市的道路按照道路的性质进行分类,并以此确定道路的宽度。

  埃涅尔(20世纪初巴黎总建筑师):过境交通不能穿越城市中心,并且应该改善中心区与城市边缘和郊区公路的联系。从减少中心区交通运输量的观点出发,埃捏尓为巴黎设计了若干条大道和新的环形道路,改变了豪斯曼巴黎改建留下的交通问题。 埃捏尓认为城市道路干线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街道交叉口的组织方法,因此需要全面提高交叉口交通流量,为此他提出改进交叉口的两种方法:“街道立体交叉枢纽”和建设环岛式交叉口和地下人行通道。

  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规划方案是汽车时代的作品。在他的设想中,交通性干道分为三层,地下走重型车,地面用于市内交通,高架道路用于快速交通。(光辉城市:1930年,建筑物底层架空,城市的全部地面由行人支配,地下布置地铁,离地面5米高的位置上安排汽车运输干线和停车网)。

  佩里,1929年提出“邻里单位”来组织城市居住区。 屈普提出了一种新的交通组织模式,即交通分区:道路按功能进行等级划分并进行划区,区内以步行交通为主,从而实现整体的步行交通与车行交通的分离。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进行的运输——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从规划角度对交通与土地使用之间的关系及其组织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思想与方法和二战后迅速发展的系统理论与系统工程相结合,形成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规划领域占主导思想的过程方法论。

  1980年代以后,新都市主义提出应当对城市空间组织的原则进行调整,强调要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量,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居住区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活动中心等围绕着公共交通站点进行布局,并提出了“公交引导开发模式”(TOD)。

  (5)从空间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1889年—现代城市设计之父—西谛—《城市建筑艺术》,提出了现代城市建设中空间组织的艺术原则。

  罗西从新理性主义的思想体系出发,提出城市空间的组织必须依循城市发展的逻辑,凭借历史的积淀,用类型学的方法进行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安排。

  (6)从城市生活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城市空间是城市活动发生的载体,也是城市活动的结果。因此,城市空间组织的过程中必须将空间的组织与空间的活动相结合,并且从城市活动的安排出发来组织空间的结构与形态。正如《马丘比丘宪章》所指出:“人与人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对人类的各种需求作出解释和反应”,这也应当是城市空间组织的基本原则。

  佩里提出,邻里单位就是“一个家庭生活的社区计划”。该计划包括:住房、环境、公共设施(小学、零售商店、娱乐设施等)。他认为在当时汽车交通的时代,环境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街道的安全,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建设道路系统来减少行人和汽车的交织与冲突,并将汽车交通完全地安排在居住区之外。 邻里单位六原则:①规模;②边界;③开放空间;④机构用地;⑤地方商业;⑥内部道路系统;

  CIAM的“十次小组”(team10)认为,城市的空间组织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思想,必须以人的行为方式为基础,城市和建筑的形态必须从生活本身的结构发展而来。每一代人必须选择对整个城市结构最有影响的方面进行规划和建设,而不是重新组织整个城市。

  凯文.林奇对城市意象的研究改变了城市空间组织的传统框架,城市的空间不再是反映在图纸上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现实当中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更不是建立在这些关系基础上的美学上的联系,而是人在其中的感受以及在对这些物质空间感知基础上的组合关系,即意象。他提出构成城市意象的五项基本要素:路径、边缘、地区、节点、地标。当这些要素相互交织、重叠,就提供了对城市空间的认知地图(心理地图)。认知地图是观察者在头脑中形成的城市意象的一种图面表现,并随人们对城市的扩展、深化而扩大。

  简.雅各布斯运用社会使用方法对美国城市空间中的社会生活进行调查,于1961年出版《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她认为,街道和广场是真正的城市骨架形成的最基本要素,它们决定了城市的基本面貌。街道有生命力的三个条件:①街道必须是安全的;②必须保持有不断的观察;③街道本身特别是人行道上必须不停地有使用者。街道的生命力还来源于街道生活的多样性,街道生活的多样性要求有一定的街道本身的空间形式来保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遵循四个基本规则:①作为整体的地区至少要用于两个基本的功能;②沿着街道的街区不应超过一定长度(小于900英尺);③不同时代的建筑物共存于她称之为“纹理紧密的混合”之中;④街道上有高度集中的人。

  命题(补)城市规划方法论

  (1)林德布罗姆对综合规划方法论的模式描述:①决策者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②理性人首先应该清楚自己的目标、价值和要求,然后予以列顺序;③列出所有达成其目标的备选方案;④调查每一备选方案所有可能的结果;⑤比较每一备选方案的可能结果;⑥选择最能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

  (2)分离渐进方法论尤其适用于对规模较小或局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该方法最大的好处:可以直接面对当时当地急需解决的问题而采取即时的行动,而无需对战略问题的反复探讨和对各种可能方案的比较、评估。 林德罗姆强调在渐进方法中必须遵循的三个原则:按部就班原则;积小变为大变的原则;稳中求变原则。

  (3)混合审视方法由基本决策、项目决策两部分组成。基本决策(宏观决策):不考虑细节问题,着重于整体性的、战略性的问题,主要探索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和与此相应的规划。

  小编推荐:2017年注册城市规划师报名时间 2017年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时间10月21、22日

  2017年注册城市规划师报名条件 考试科目 考试大纲 考试教材 考试题库 考试计划

  考试网2017年注册城市规划师网校课程逐章逐节,详细讲解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挑选各章节经典练习题进行试题演练,重点内容考前冲刺讲解、课堂练习检测,演练并详细讲解高质量的模拟题,1V1直播教室,与老师互动答疑,分析考试陷阱和得分技巧,确保考场发挥,"模考试题"和"习题演练",现在报名独享"实务特训"课程。查看详情>>>

>>>>注册城市规划师培训:班 精品VIP班 全程班套餐 超值优惠套餐报名<<<<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0-525-585!快速联系通道

纠错评论责编:lige123456
考试题库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