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成人高考 >> 专升本模拟试题 >> 语文 >> 文章内容

报考指南

招生简章

点击排行

2020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秋水(节选)_第2页

来源:考试网  [ 2020年8月7日 ]  【

  10[.问答题]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涘:

  辩:

  望洋:

  (2)将这段文字中的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东面而视: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这段选文在写景上有何特点?

  (4)概括这段话的大意。

  (5)这段话中“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6)这段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1)涘:水边,岸。辩:通“辨”,分辨。望洋:抬头仰视的样子。(2)面向东看去。

  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认为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

  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

  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3)用主观的视觉感受来表现客观世界中黄河的宽阔和大海的浩瀚。

  (4)写河伯由欣然自喜到自识其渺小的转变。

  (5)水大。

  (6)铺垫,由反而正,引出北海若的议论。

  11[.问答题]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溪,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虚:

  笃:

  丑:

  (2)这段话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主要观点?

  (3)这段话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4)这段话使用了哪种性质的论据?

  (5)举例说明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案](1)虚:同“墟”,居住的地方。笃:固,局限。丑:鄙陋,此处指水小。(2)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你见到了大海,认识到了自己的鄙陋,可以跟你谈论大道理了。

  (3)类比法:用井底之蛙、夏虫类比曲士;对比法:将曲士与认识到自己鄙陋的河伯对比。

  (4)事实论据中的比喻材料。

  (5)“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三句交融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曲士、河伯之间是对比。

  12[.问答题]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马体乎?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多:

  卒:

  (2)将这段文字中“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其含义。

  (3)本段选文的观点是什么?

  (4)本段选文运用了哪种论证法?举例分析。

  (5)本段选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举例分析其效果。

  [答案](1)多:夸耀。卒:尽,遍布。(2)“不正像米粒存放在粮仓之中吗?”事物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大小。

  (3)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十分有限,反对自我夸耀。

  (4)类比论证法。从修辞角度说,因用比喻类比,也可称为比喻论证法。如以“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类比“中国之在海内”,以“毫末之在马体”类比人与万物的关系,结论是一切皆微不足道,不必自我夸耀。

  (5)反诘,如“不似毫末之在马体乎?”用疑问形式表达肯定判断,增强气势。比喻,“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13[.问答题]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向:

  (2)请分析这段文字中“此其比万物也”、“尽此矣”两个“此”字含义的区别。

  (3)请分析本段选文的本义及客观上对今人的启迪。

  (4)本段选文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5)本段选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举例分析其作用。

  [答案](1)向:当初,从前。(2)前“此”指人,后“此”指尽如“马体之毫末”。

  (3)五帝三王仁人任士之所为,皆似马体之毫末,微不足道。伯夷仲尼,为名为博,皆为自多。在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十分有限,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大小。客观上对今人的启迪:学无止境,认识无止境,因此不能满足,应努力进取。

  (4)归纳论证法:“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类比论证法:“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5)排比,如“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相同句式紧密排列,增强气势。“不似毫末之在马体乎?”比喻、反诘交融,形象生动,增强气势。

1 2
责编:zj10160201
  • 学历考试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职业资格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