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成人高考 >> 专升本模拟试题 >> 语文 >> 文章内容

报考指南

招生简章

点击排行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密训试题及答案(8)_第2页

来源:考试网  [ 2019年8月10日 ]  【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从军行》(其四),然后回答21~23小题。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1.本诗后两句是如何运用对照手法,把全诗推向高潮的?(4分)

  答案:该诗后两句,运用了对照手法,把全诗推向高潮:“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代西北战事频繁,条件艰苦,在黄沙戈壁中,出生入死,反复征战,铠甲都被磨穿了.但将士们的精神状态依然很好,依然斗志高昂。一个“终”字,突出了戍边将士的责任感和赤胆忠心。自然条件的艰苦、恶劣,与戍边将士精神状态的积极、奋发,成为鲜明对照。

  22.概述本诗的主题思想。(2分)

  答案:《从军行》(其四)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描写唐代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反映了他们身处边塞荒漠、险峻的地理环境,表现了他们苦战杀敌、长年戍边、保家卫国的昂扬斗志和英雄气概。

  23.本诗前两旬是怎样写景的?(4分)

  答案:该诗前两句,主要是描绘边塞风光及戍边将士所处的艰苦的地理环境:。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幅西部边陲的长长画卷,苍苍茫茫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以悲凉、孤寂之感。可以想象,若无爱国精神的支撑,戍边将士难以在这种环境中生活、战斗。

  (二)阅读《庄子·秋水》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4~26小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

  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日:“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4.这段话中,包含并演化出的两个成语是什么?(2分)

  答案:“望洋兴叹”和“贻笑大方”。

  25.将这段文字中的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答案:(1)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在我这里。

  (2)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嘲笑。

  26.本段描写了哪两种景象?二者的关系是什么?(4分)

  答案:一是秋水暴涨的景象,一是大海无边的景象。二者是对比关系,用来说明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二)阅读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7~29小题。

  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7.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文赋在语言上具有什么特点?(2分)

  答案:骈散相间。

  28.作者以水与月为喻,阐明了怎样的哲理?(4分)

  答案:万物都具有变与不变的两重性。

  29.这段文字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答案:旷达乐观,超然物外(或“超脱”)。

1 2 3
责编:jiaojiao95
  • 学历考试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职业资格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