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成人高考 >> 专升本模拟试题 >> 艺术概论 >> 文章内容

报考指南

招生简章

点击排行

2018年成考《艺术概论》精选试题及答案(18)

来源:考试网  [ 2018年3月13日 ]  【

  2018年成考《艺术概论》精选试题及答案(18)

  艺术风格 就是艺术家的创造个性与艺术作品的语言、情境交互作用所呈现出的相对稳定和整体艺术特色。风格具有以下特性:(1)独创性;(2)稳定性;(3)多样性。

  艺术批评 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文化活动。根据艺术批评的着重点不同,艺术批评的形态可以分为:(1)社会批评;(2)传记批评;(3)心理批评;(4)文化批评; (5)读者批评。

  艺术作品的内容 ,指的是经过艺术家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过的人类生活的外部客观世界和内部主观世界。其构成因素包括题材、主题、人物、情感、环境等诸因素,其中最为主要的构成因素是题材和主题。

  什么是艺术中的幽默?

  幽默是喜剧性的一种独特形态,它把内容和形式中美和丑的复杂因素交合为一种直率而风趣的形式外化出来。幽默所引发的笑,常常带有轻微的讽刺意味。

  审美 效应: 审美效应是艺术欣赏活动具体运作的结果,也是艺术欣赏的作用和目的。艺术欣赏活动最为显著的审美效应,是能够产生共鸣;其二是能够陶冶欣赏者的情绪,净化他们的灵魂;其三是能够深化人们的哲思,提高其精神境界。

  书法 是以线组合文字的艺术形式, 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是: (1线条与组合; (2 具象与抽象;(3情感与象征。

  审美期待 是指接受主体在欣赏之前或欣赏过程中,其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存在的一个既成结构图式,它使接受者具有了期待视野,并希望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得以满足。期待视野可分为文体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种。

  艺术意蕴 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它是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

  美育 即审美教育,它是指运用审美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人格完善及全民整体素质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艺术构思, 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和组合,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情境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具有以下特性:(1)具象性:形象思维始终以具体可感的事物或物象作为思维的材料;(2)情感性:形象思维过程中渗透着强烈的审美感情色彩;(3)创造性:形象思维具有突出的审美创造功能。

  艺术鉴赏 是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的欣赏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它是一种积极能动和审美创造活动。

  艺术语言, 是创造主体的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

  艺术形象 ,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既包括鲜明生动的人物,也包括其他富有审美特征的情境、画面和意境。

  艺术意蕴 ,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它是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艺术意蕴具有多义生和模糊性。艺术意蕴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

  简述三种以上关于艺术起源的重要学说。

  (1)摹仿说。这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或现实生活的摹仿,柏拉图、苏格拉底均持此说。

  (2)游戏说。德国的席勒、英国学者斯宾塞等人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具有的游戏本能,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可以运用于没功利性的活动中,体现为自由的游戏。

  (3)表现说。克罗齐、柯林伍德等人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情现和交流的需要。

  (4)劳动说。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和原因在人类实践活动,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产实践中。

  (1)根据作品存在方式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艺术。(2)根据对作品感知方式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视听艺术。(3)根据作品对客观世界反映方式可分为:再现艺术、表现艺术、再现表现艺术。(4)根据艺术作品物化形态可分为:静态艺术、动态艺术。(5)从本质上讲,根据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征,可以分为五种:造型艺术、实用艺术、表情艺术、文学艺术、综合艺术。

  简述艺术的社会功能?

  艺术的具体社会功能有多种,但最主要有下列三种:

  (1)审美认知功能。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社会、历史、人生。

  (2)审美教育功能。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认识、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深刻变化,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艺术可以寓教于乐.

  (3)审美娱乐功能。满足人们审美需要,使其获得精神享受与审美愉悦。

  简述艺术分类的方法 。(要点)

  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空间艺术(绘画、雕塑等)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等)(2.5分);以对作品感知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音乐等)、视觉艺术(绘画、雕塑等)和视听艺术(戏剧、影视)(2.5分);以艺术作品对客体世界的反映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文学等)、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等)和再现表现艺术(戏剧、影视)(2.5分);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

  简述艺术活动中的三种审美效应。

  三种审美效应分别为:

  (1)共鸣。它是指在艺术欣赏中,欣赏者被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心灵感应状态,在欣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可能会生产相同、相似的审美感受,也可称为审美共鸣。

  (2)净化。它是指接受者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共鸣的产生,可以陶冶情操、调节精神,从而达到提升人格的状态。

  (3)领悟。领悟是指接受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对于世界奥秘的洞悉、人生真谛的领悟,以及精神境界的升华,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效应。

  简述审美想像的特征。

  审美想像是在记忆表象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组织和改造,创造新的艺术形象和情境的过程,它是艺术家从事创造活动及获得审美经验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特征有:(1)审美想像离不开表象记忆;(2)审美想像是积极能动和创造性的(审美想象要符合生活逻辑和情感逻辑)。

  简述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1)在艺术作品中,感性更多的是指蕴含于作品之中的情感因素,以及寄寓在形式之中的感性特色。

  (2)在艺术作品中,理性是指通过作品的形象情境及意境所凸现出的理性内涵。

  (3)在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统一于文化。一方面艺术作品表现为感性形式和理性内容的统一;另一方面艺术作品还表现为情感因素和理性精神的统一。

  简述艺术家应具有的修养和能力(要点)
艺术家应具有的修养:(1) 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2)广博的知识;(3)深邃的思想;(4)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艺术家具有的审美创造能力: 1敏锐的感知能力;2丰富的想象能力;3精湛的艺术技能。

  简述一下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

  艺术鉴赏的主体性体现为:(1)对艺术作品审美娱乐属性的享用。(2)对艺术作品审美认知属性的认知。(3)对艺术作品文化价值的阐释。(4)对艺术作品形象或意境的再创造。

  .请结合某一门具体艺术,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创作过程的理解。

  .答案要点:郑板桥的这三个词非常形象、恰当地描述了艺术创造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回答时须用具体艺术实践对此加以描述。

  (1)"眼中之竹"——艺术体验。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审视、体味和理解。

  (2)"胸中之竹"——艺术构思。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得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通过艺术整合、变形、移情从而凝结艺术意蕴,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意象。

  (3)"手中之竹"——艺术表现。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化形态使之得以显现,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情境或形象体系。然后在艺术意象物化与表现之后,将艺术内涵进一步深化,主体在物化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锻炼,提升艺术意蕴,最后形象、意境、典型建成,形成于文本。

  联系实际,论述艺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与艺术创造相关联的客体是主体观照、实践和创造的对象。艺术创造客体是包括社会生活、自然界和人在内的客观世界,它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或经过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

  (2)艺术创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交流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这是艺术活动的核心。

  (3)这种相互交流运动是双向的。

  (4)这一动态过程中,主体应居于矛盾运动的主导方面,主体的价值将通过对客体的实践和创造而得到实现。

  试结合某一文艺流派的产生、发展,分析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答案要点:结合具体的文艺流派,须得出以下观点。(1)在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继承和创新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和基本的规律。(2)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在结构是有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连续性。(3)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艺术的历史继承性,在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4)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5)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6)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为了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新鲜的艺术品,以适应新时代的人们对于审美文化和艺术的要求。

  联系实际文艺作品,谈一下艺术作品是如何实现再现与表现统一的?

  答案要点:结合具体的文艺作品:(1)再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将客体世界及人物真实地呈现于作品之中。(2)表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重在表达主体的情感和理想,以及对客体世界的思考和评判。(3)在艺术作品中,再现和表现从来都是紧密联系的,在侧重再现的艺术作品中,不可能没有表现的因素,其间只是存在比重的差别。(4)再现性艺术作品同样需要融入主体的情感和理想,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趣;表现性作品也要注重对客体世界及其规律的遵循,只不过它所表达的主要是心理和情感的真实。

  结合某部作品,试分析艺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在其早期是融合在一起的,而在其后的发展进程中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者在认识与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

  宗教长期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客观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中西方艺术史上都有漫长的宗教艺术时代,创造了灿烂的宗教艺术。如中国的莫高窟壁画艺术,西方的哥特式建筑等等。

  但宗教有时也会阻碍艺术的发展。如阿拉伯国家的人物画因伊斯兰教遏制写实,只有真主有,造人的权力,故阿拉伯的写实艺术长期被遏制。

  同时艺术也在不断影响着宗教,会反作用于宗教。这是因为艺术家有一定的能动性。

  但由于宗教反科学的性质 ,决定了它与艺术的本质不同。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简述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艺术与政治从来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其一,艺术与政治都属于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艺术则是一种观念形态性的上层建筑,他们都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又能够反过来作用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其二,艺术与政治相比,一般不像政治那样与经济基础和物质生产发生直接的联系,艺术与经济的联系往往需要一定的中介因素,其中政治是最重要、最敏感的因素。艺术与政治之间可以相互产生作用,艺术要接受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可以对政治施加影响。

  就某一门类艺术来分析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1)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从发现和体现生活,到进行艺术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情境的整个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

  (2)抽象思维是人类最普遍的思维形式,是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揄和论证的思维方法。

  (3)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可能在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相互交叉和转化。

  联系实际论述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特征。

  答案要点:概括起来讲,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它的主体性主要有以下特征:

  (1)对艺术作品审美娱乐属性享用。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有在鉴赏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并表现出来,鉴赏主体充分地拥有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审美娱乐属性。

  (2)对艺术作品审美认知属性的认知。艺术作品还具有一定的认知价值,所以,鉴赏主体又具有突出的认知属性。

  (3)对艺术作品文化价值的阐释。优秀的艺术作品包含了巨大的文化内涵,在鉴赏过程中鉴赏主体自然要对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做出阐释。

  (4)对艺术作品形象、意境的再创造。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试论艺术创造的基本过程及各个环节的主要特点。

  答案要点艺术创造的基本过程,实质上就是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对审美认识的表现过程,是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艺术构思和艺术意象物化的过程。

  (1)艺术体验。它是艺术创造的准备阶段,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艺术体验的特征: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展;创造欲望的萌动及动机的生成。

  (2)艺术构思。它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的成熟的过程。

  (3)艺术表现。它是指艺术意象的物化与表现,或称之为艺术传达活动。它是艺术家将自己在艺术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形式得以呈现,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境或形象体系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如下特征:主体在物化的表现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主体在物化的过程中应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锤炼;艺术意蕴将在物化的过程中获得提升;艺术内涵获得深化的表征是形象、意境或典型的生成。

  结合具体艺术作品谈谈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答案要点:

  (一)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于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它正确地表明了艺术的客观根源,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符合艺术创作的实际情况。

  (1)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举例说明)

  (2)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的。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需要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而且要对社会生活作出判断和评价,从主观方面折射和体现出社会生活对艺术家本人的影响。艺术世界中的人物和诗情画意,都是艺术家人生阅历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结晶。(举例说明)

  (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也可以反映出在一定社会生活中的人们的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点,宗教观点,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而且还可以反映人们的各种梦想,情感,情绪,愿望,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举例说明)

  (三)艺术是全面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这既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有上层建筑做的理论根据,也是以中外艺术史上的全部事实为依据。

  首先,艺术是一种思想关系,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思想关系是反映物质关系的,意识形态是反映经济基础的;

  其次,我们又进一步认识到,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的艺术不同于做为“中间环节”的其他意识形态,即艺术可以反映经济基础,也可以反映政治,道德,法律等等;

  另外,我们还看到,在反映全面社会这点上,艺术于宗教,哲学等都有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意识形态之间有着共性。 

  相关推荐2018年成人高考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2018成人高考综合科目套餐教你如何如何学习

  考试科目 考试大纲 报名条件 考试介绍

  成人高考VIP班辅导招生:高校规划指导+精讲班+冲刺班+模考集训班,各章节知识点精讲。模拟题及时查漏补缺,尽快掌握各科考试特点。立即报名>>>

  统一服务热线:4000-525-585、进入联系通道

责编:jiaojiao95
  • 学历考试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职业资格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