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资格考试

当前位置:考试网 >>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 >> 银行资格初级 >> 法律法规 >> 辅导资料 >> 文章内容

2018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法律法规章节讲义:第四章

来源:考试网  [2018年4月20日]  【

  第4章 银行管理

  一、银行风险管理

  1、银行风险的种类

  银行风险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资产和预期收益受损失的可能性。

分类

内容

信用风险

(违约风险)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它几乎存在于银行的所有业务当中,因而是银行最复杂、最主要的风险。

市场风险

指因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商品价格风险四大类。

操作风险

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分为人员、系统、流程、外部事件所引发的四类风险,并由此分为七种表现形式:内部欺诈、外部欺诈、聘用员工做法和工作场所安全性有问题,客户、产品及业务做法有问题,实物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灵,执行、交割及流程管理不完善。它存在于银行业务和管理的各个方面,而且具有可转化性,即可以转化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其他风险,因而难以将其与其他风险严格区分开来。

流动性风险

指无法在不增加成本或资产价值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满足客户的流动性需求,从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指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不能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和负债流动性风险(指银行过去筹集的资金特别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不规则变动,受到冲击并引发相关损失的可能性)。

国家风险

指经济主体在与非本国居民进行国际经贸与金融往来中,由于他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通常债务人所在国家的行为引起。分为政治风险(境外银行受特定国家的政治原因限制不能把在该国贷款等汇回本国而遭受的风险)、社会风险(由于经济或非经济因素造成特定国家的社会环境不稳定而使贷款银行不能把在该国的贷款汇回本国而遭受的风险)、经济风险(境外银行仅仅受特定国家直接或间接经济因素的限制而不能把在该国的贷款等汇回本国而遭受的风险)三类。

声誉风险

指由于意外事件、银行的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可能对银行的无形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银行通常将其看作是对其市场价值最大的威胁。

法律风险

指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或各类交易过程中,因为无法满足或违反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要求,导致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可能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因监管措施和解决民商事争议而支付罚款、罚金或进行惩罚性赔偿所导致的风险敞口。

战略风险

指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其风险主要来自四个方面:银行战略目标的整体兼容性、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经战略、为这些目标而动用的资源、战略实施过程的质量。

  2、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

  银行风险管理指在银行经营过程中,运用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以确保银行经营安全,进而实现以最小成本获取尽可能大收益的行为总和。

发展阶段

时间

主要内容

资产风险管理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前

强调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这与当时银行业务以资产业务为主有关。

负债风险管理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后

西方各国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增长的繁荣时期,银行面临资金相对不足的极大压力,银行变被动负债为主动负债,开始大量创新并使用金融工具利用发达的金融市场来扩大银行的资金来源。负债规模的扩大使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

资产负债风险管理阶段

20世纪70年代

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转变,汇率波动不断加大,而且利率波动也开始变得更为剧烈。此时,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它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风险的协调管理,通过对资产与负债的结构和期限的共同调整、经营目标的互相代替以及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

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20世纪80年代后期

2004年6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标志着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转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并举,组织流程再造与技术手段创新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3、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银行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银行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其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如下:

组成

内容

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

银行的国际化发展趋势要求风险管理体系必须是全球化的,应根据业务中心和利润中心建立相适应的区域风险管理中心,与国内的风险管理体系相互衔接和配合,对各国、各地区的风险进行识别,对风险在国别、地域之间的转化和转移进行评估和风险预警。

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

指对整个银行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种风险的通盘管理,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

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

银行的风险管理应贯穿于业务发展的每一个过程。

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

为避免各类风险在地区、产品、行业和客户群的过度集中,银行可采取统一授信管理、资产组合管理及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等一系列全新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防范和转移各类风险。同时,重视定量分析,通过内部模型来识别、计量和监控风险,以更为客观和科学地管理。

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存在于银行业务的每一个环节,所有银行工作人员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自觉性。

  4、银行风险管理组织

  在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银行里,其风险管理组织是一个上下贯通、横向密切相连的网络,主要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部门等部门构成。

组成

内容

股东大会

是银行经营管理的决策机构,确定银行整体风险的控制原则。

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

董事会是银行的最高风险管理/决策机构,承担对银行风险管理实施监控的最终责任,确保银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的各种风险。董事会常指派专门委员会(最高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拟定具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指导原则,并呈交董事会批准。

监事会

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从事银行内部的尽职监督、财务监督、内部控制监督等监察工作。

高级管理层

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执行风险管理政策,制定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操作规程,及时了解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确保银行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和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技术水平来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的各种风险。银行行长是承担具体风险的最终责任人。

风险管理部门

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部门有两个基本准则:一是风险管理部门必须具备高度独立性,以提供客观的风险规避策略;二是风险管理部门不具有风险管理策略执行权或只具有非常有限的风险管理策略执行权,以降低操作风险。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委员会既要保持相互独立,又要互为支持。风险管理部门的核心职能是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报告(即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职能是根据风险管理部门提供的信息作出经营或战略方面的决策(即风险控制、决策)。

其他风险控制部门

财务控制部门(提供收益/损失数据并与来自前台业务部门的信息调整一致,是有效风险管理的最前端)、内部审计部门(从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四个主要阶段审核银行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效果,发现并报告潜在的重大风险,提出应对方案并监督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法律/合规部门(独立于银行的经营活动,包括独立的报告路线、调查权力及绩效考核,要及时判断、评估和监测银行所面临的法律/合规风险,并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提出咨询建议和报告,并尽量在事前识别风险,最大限度减少违规行为实际发生的可能性)等。

  5、银行风险管理流程

流程

内容

风险识别

有效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最基本要求。风险识别包括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两个环节。风险识别的方法有5种:风险专家调查列举法(由风险管理人员将可能面临的风险逐一列出)、资产财务状况分析法(根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财产目录等财务资料进行分析)、情景分析法(通过有关数据、曲线、图表等模拟银行未来发展的可能状态,以识别潜在风险因素及后果)、分解分析法(将复杂的风险分解为多个相对简单的风险因素以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潜在损失)、失误树分析方法(通过图解法识别和分析损失发生前各种失误的情况及引起事故的原因,由此判断和总结哪些失误最可能导致风险损失)。

风险计量

是全面风险管理、资本监管和经济资本配置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发达国家的银行不断开发出针对不同风险各类的量化方法成为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标志。《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也通过降低监管资本要求鼓励银行采用高级的风险量化技术。

风险监测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监测各种可量化的关键风险指标以及不可量化的风险因素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确保可将风险在进一步加大之前识别出来。二是报告银行所有风险的定性、定量评估结果,以及所采取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的质量与效果。建立功能强大、动态/交互式的风险监测和报告系统对于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效率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直接体现了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和研究开发能力。

风险控制

是对经过识别和计量的风险采取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措施,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过程。在日常风险管理操作中,具体的风险管理、控制措施采取从基层业务单位到业务领域风险管理委员会,最终到达高级管理层的三级管理方式。

  二、银行资本管理

  1、银行资本的构成与作用

定义角度

资本名称

定义

构成

作用

财务会计

会计资本(账面资本)

指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即所有者权益

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一般准备、未分配利润(累计亏损)和外币报表折算差额6部分。

银行资本的作用:满足银行正常经营对长期资金的需要、吸收损失、银行业务过度扩张和承担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通过提高资本计量对银行风险的敏感性来强化银行资本的这一约束功能)、维持市场信心、为银行管理者尤其是风险管理提供最根本的驱动力。

银行监管

监管资本

是银行监管当局为满足监管要求、促进银行审慎经营、维持金融体系稳定而规定的银行必须持有的资本。

内部风险管理

经济资本(风险资本)

是银行内部管理人员根据银行所承担的风险计算的、银行需要保有的最低资本量。用于衡量和防御银行实际承担的损失超出预计损失的那部分损失,是防止银行倒闭的最后防线。

  会计资本≥经济资本。由于经济资本是银行实际承担风险的最直接反映,监管当局也将监管资本的计算依据建立在银行的实际风险状况之上,尽管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很难一致,但监管资本有逐渐向经济资本靠拢的趋势。

  2、《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资本监管

  (1)巴塞尔委员会与《巴塞尔资本协议》

  巴塞尔委员会于1974年底成立,其秘书处设在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的国际清算银行,已成为事实上的银行监管的国际标准制定者。

  1988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定》,简称《巴塞尔资本协议》,主要有四部分内容:

内容点

详细内容

资本构成

银行的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大类,且附属资本规模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

资产信用风险分级

根据资产信用风险的大小,将资产分为0、20%、50%、100%四个风险档次。

表外授信业务监管

通过设定一些转换系数,将表外授信业务也纳入资本监管。

资本监管

规定银行的资本与风险加权总资产之比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总资产之比不得低于4%。

  (2)《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2004年6月正式发表,在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基础上,新增了对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在最低资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的新规定,形成了资本监管的“三大支柱”。

  ①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仍将资本充足率作为保证银行稳健经营、安全运行的核心指标,仍将银行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类,但进行了两项重大创新:

  一是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全面反映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

  二是引入了计量信用风险的内部评级法。银行既可采用外部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确定风险权重,也可用各种内部风险计量模型计算资本要求。

  资本充足率=资本/风险加权资产=(核心资本+附属资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所需资本+操作风险所需资本)*12.5]

  ②第二支柱:外部监管

  为保证最低资本要求的实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监管当局采用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等方法审核银行的资本充足情况,在监管水平较低时,监管当局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③第三支柱:市场约束

  其运作机制主要是依靠利益相关者(包括银行股东、存款人、债权人等)的利益驱动,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在不同程度和方面关心其利益所在银行的经营状况(特别是风险状况),为维护自身利益免受损失而采取措施来约束银行。由于利益相关者关注银行的主要途径是银行所披露的信息,因此,《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特别强调提高银行的信息披露水平,加大透明度,要求银行披露资本充足率、资本构成、风险敞口及风险管理策略、盈利能力、管理水平及过程等。市场约束是对第一、第二支柱的补充。

  (3)我国银行业的资本监管要求

时间

事件

改进的主要表现

1995年

《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发布并实施

规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2004年3月1日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施行,主要改进有:

重新定义了资本范围,明确了资本的限额与限制。将银行分为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少数股权等)和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长期次级债务等)。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计入附属资本的长期次级债务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50%。

将市场风险纳入资本充足率监管框架。

规定了0、20%、50%、100%的资产权重系数,取消了10%、70%的资产风险权重系数。

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权重使用标准法,经银监会批准,银行可使用内部模型法计算市场风险资本。

详细规定了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检查和信息披露制度,要求银行最迟在07年1月1日达到最低资本要求。

  三、银行绩效评价

  1、银行绩效评价与银行经营目标

  (1)银行绩效评价的概念和目的

  银行绩效评价是银行股东、监管当局和内部经营管理者了解银行目前状况,判断银行未来发展方向,并据以作出决策、采取相应措施的重要工具。

  银行绩效评价的目标不仅仅是了解银行目前的状况,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银行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使银行持续获得成功。银行绩效评价是实现银行经营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

  银行绩效评价的方法是先将经营目标分层次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指标,然后对各项业务活动结果进行度量,确认偏差、分析原因、予以矫正。

  (2)银行经营的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

  (3)银行经营的“三性”的平衡:即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平衡。“三性”平衡的目标也被称为银行的经营原则。

三性目标

定义

安全性目标

指银行在经营活动中,既要保障资金安全,又要管理好各种风险。

流动性目标

指银行能够随时满足客户提取存款、借入贷款、对外支付的需要,保证资金的正常流动。(这是因为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具有频繁性、不确定性和刚性)

效益目标

是银行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这一目标要求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追求利润最大化(及股东价值最大化)。效益性对银行的重要性体现在4个方面(股东要求、抵御风险、增强实力、激励员工)

  “三性“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为效益性与流动性、效益性与安全性之间的矛盾:效益性与流动性、效益性与安全性之间是对立的,但流动性与安全性之间通常是一致的(安全性高的资产因被普遍接受而具有高流动性,流动性高的资产因可随时转换为现金而较安全)。但安全性和流动性并不总是一致的(如股票的流动性高,但由于价格的波动性高导致安全性低)。不过,安全性和流动性一般不存在对立性(即一项资产的高安全性不会直接导致其低流动性,一项安全性高的资产流动性很低不是因为其安全性高,而是有别的原因)。

  “三性”之间又是一致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是效益性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效益性是安全性和流动性的最终目标和重要保证。银行只有保持必要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盈利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在经营策略上,银行首先不是追求盈利而是先保证资金的流动和安全,在此前提下,再去追求尽可能多的盈利。另一方面,银行利润能够帮助银行充实资本、增强实力,从而能够增强客户对银行的信心,提高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为银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提供重要保证。如果银行不能保证盈利,其安全性和流动性本身就失去了意义,因为股东不赚钱就会撤回投资、关闭银行。

  2、银行财务报表

  (1))与财务报表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

名称

定义或构成

会计要素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会计

财务会计

对外报告会计、传统会计,对企业已发生的融资、投资、经营业务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并以财务报表的形式提供给股东、债权人、管理者、政府部门等有关人员和机构。

管理会计

对内报告会计,收集、记录、分析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并主要呈报给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的会计分支,一般不向企业外部提供。

会计平衡法则

复式记账法,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财务报表

资产负债表

静态报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利润表

动态报表,收入-成本费用=利润(或亏损)。

现金流量表

动态报表,按照现金流动基础报告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融资活动给企业带来的现金流入和流出。

财务报表附表及附注

会计分期

又称会计期间,起止日期采用公历日期,如年度、季度、月度。

记账制

权责发生制

应计制,以企业经济业务是不是实际发生了为标准,较真实合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广泛用于经营性企业。

收付实现制

现金制,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为标准确认收入和费用,主要用于不需明确收益的行政事业单位。

  (2)银行财务报表及其结构

报表名称

报表结构

银行资产负债表

按流动性分类,银行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和其他资产;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指银行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包括股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资产-负债=股东权益。

利润表

收入-成本费用=利润(或亏损)

现金流量表

反映银行在一定时期中经营、投资、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以及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净变动额(包括汇率变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影响)。

  (3)反映银行经营绩效的主要财务指标

资本利润率(ROE)=净利润/资本(股东权益)

代表银行每一单位股东权益在分红前的净利润,数值越大说明银行资本的盈利水平越高。

资产利润率(ROA)=净利润/总资产

代表银行单位资产的净利润,数值越大说明银行资产的盈利水平越高。

×

股权乘数(EM)=总资产/股东权益

代表每一单位银行资本所能动员的、能为银行带来利润的银行资产的金额,反映了银行资本的“杠杆”作用,也被称为财务杠杆率。一般来说,股权乘数越高,银行资本利润率也越高。

收入利润率(PM)

=净利润/总收入

净利润等于总收入减去成本和税收后的余额,因此PM能够反映银行控制成本与降低税负的能力。

×

资产利用率(AU)

=总收入/总资产

反映银行利用资产产生收入的能力

  注:常用的企业财务指标

种类

分类

细分

指标

含义

运营指标

资产管理指标

短期 指标

应收账款周转率

销售收入÷平均应收款项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365÷应收账款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

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存货周转天数

365÷存货周转率

应付账款周转率

年赊购净额÷平均应付款项

应付账款周转天数

365÷应付账款周转率

长期 指标

固定资产周转率

销售÷平均固定资产

总资产周转率

销售÷平均总资产

盈利能力指标

销售回报指标

毛利率

(销售收入-成本)÷销售收入

经营利润率

(销售收入-成本-经营费用)÷销售收入

投资回报指标

资产回报率

(净利润+税后利息成本)÷平均总资产

净资产收益率

净利润÷平均所有者权益

偿债能力指标

流动性指标

流动比率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比率

(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长期偿债 能力指标

资产负债率

总负债÷总资产

利息覆盖率(EBIT)

(净利润+利息+所得税)÷利息支出

  四、银行金融创新

  1、银行金融创新的概念

  (1)2006年12月11日,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正式施行。

  (2)定义——银行金融创新是银行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满足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银行金融创新的内容

组成

内容

战略决策创新

战略决策是关于银行发展方向的决策。

制度安排创新

制度安排是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合作的一种方式和机制。

机构设置创新

一是实现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二是扁平化(通过减少行政管理层次、裁减冗余人员建立一种紧凑、干练的组织结构)

人员准备创新

通过创新的方式培养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培训现有人才、提升现有人才的素质,并能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管理模式创新

基于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改变银行的管理流程。主要包括战略规划、资本预算、项目管理、绩效评估、内部沟通、知识管理。它可以解决主要的管理问题,降低成本和费用,提高效率,增加员工和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金融产品创新

是银行金融创新的核心,对银行的收入和市场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3、银行金融创新的基本原则

原则名称

原则内容

合法合规原则

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不得违反法律规定或变相逃避监管。

公平竞争原则

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进行低价倾销、恶性竞争或其他不正当竞争

知识产权保护原则

应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应制定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保护自主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成本可算原则

尽可能保证创新成本能比较准确地核算,避免创新活动偏离银行经营目标

风险可控原则

只要是创新就是未曾验证的,就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银行创新必须保证风险可控,以保证银行的安全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信息充分披露原则

银行须对创新过程中不涉及商业秘密、不影响知识产权部分充分披露

维护客户利益原则

银行应遵守职业道德标准和专业操守,完整履行尽职义务,充分维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利益。

四个“认识”原则

包括:认识你的业务、认识你的风险、认识你的客户、认识你的交易对手

  4、客户利益保护

  强调客户利益保护既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稳定的需要,也是银行自身发展、尤其是创新活动正常进行的需要。

保护方面

含义

审慎尽责

为客户提供专业、客观和公平的意见,将客户利益放在首位,履行保密义务。

充分信息披露

向客户准确、公平、没有误导地进行信息披露,充分提示与创新产品和服务有关的权利、义务和风险。

引导理性消费

向客户销售适宜的投资产品。

客户资产隔离

严格界定和区分银行资产和客户资产,进行有效的风险隔离管理,对客户的资产进行充分保护。

妥善处理利益冲突

公平处理银行与客户、银行与第三方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建立有效受理客户投诉及建议的渠道,不断提高金融创新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客户教育

为客户提供相关信息和培训,使他们具备理解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知识;使他们接受和遵循“买者自负”(产品购买者从购买行为中获得利益,也要自己承担决策风险)这一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强调买者自负的原则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金融投资者要加强自我教育,充分认识金融产品与市场中蕴含的风险,对自己的投资决策负责;另一方面,要求产品提供方对产品的已知缺陷和风险进行适当披露,尽可能避免客户对所购买的产品存在很大的误解。

责编:Eve

报考指南

焚题库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职业资格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