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资格考试

当前位置:考试网 >>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 >> 技巧心得 >> 文章内容

2018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专业术语

来源:考试网  [2018年4月2日]  【

  1.风险:是指未来结果出现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性。

  2.损失:是一个事后概念,反映的是风险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实际结果;而风险却是一个明确的事前概念,反映的是损失发生前的事物发展状态,在风险的定量分析中可以采用概率和统计方法计算出损失规模和发生的可能性。

  3.预期损失:是指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基于历史数据分析可以预见到的损失,通常为一定历史时期内损失的平均值(有时也采用中间值);非预期损失是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在一定的置信区间和持有期内)计算出的对预期损失的偏离,是商业银行难以预见的较大损失;灾难性损失是指超出非预期损失的可能威胁到商业银行安全性和流动性的重大损失。

  4.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5.结算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资金但另一方发生违约的风险。

  6.市场风险:是指金融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的波动给商业银行表内头寸、表外头寸造成损失的风险。

  7.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8.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和/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风险。

  9.国家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与非本国居民进行国际经贸与金融往来时,由于别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10.政治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受特定国家的政治动荡等不利因素影响,无法正常收回在该国的金融资产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11.经济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受特定国家经济衰退等不利因素影响,无法正常收回在该国的金融资产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12.社会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受特定国家贫穷加剧、生存状况恶化等不利因素影响,无法正常收回在该国的金融资产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13.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

  14.法律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日常经营和业务活动无法满足或违反法律规定,导致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15.战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因不适当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或不利影响的风险。

  16.风险分散:是指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策略性选择。

  17.风险对冲:是指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损失的一种策略性选择。

  18.风险转移:是指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策略性选择。

  19.风险规避:是指商业银行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以避免承担该业务或市场风险的策略性选择。

  20.风险补偿:是指商业银行在所从事的业务活动造成实质性损失之前,对所承担的风险进行价格补偿的策略性选择。

  21.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

  22.经济资本: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为了应对未来一定期限内资产的非预期损失而应该持有的资本金。

  23.绝对收益:是对投资成果的直接衡量,反映投资行为得到的增值部分的绝对量。

  24.百分比收益率:是当期资产总价值的变化及其现金收益占期初投资额的百分比。

  25.公司治理:是指控制、管理机构的一种机制或制度安排,其核心是在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为妥善解决委托代理关系而提出的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的组织体系安排和监督制衡机制。

  26.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27.风险文化: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风险管理理念、哲学和价值观,通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制度以及广大员工的风险管理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种企业文化。

  28.管理战略:是商业银行在综合分析外部环境、内部管理状况以及同业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整套中长期发展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行动方案。

  29.风险控制/缓释:是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已经识别和计量的风险,采取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策略以及合格的风险缓释工具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的过程。

  30.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

  31.抵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方不转移对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

  32.质押:又称动产质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方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

  33.留置:是指债权人按照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不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留置该财产,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34.定金:是指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

  35.关联交易:是指发生在集团内关联方之间的有关转移权利或义务的事项安排。

  (关联方是指在财务和经营决策中,与他方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控制关系或重大影响关系的企事业法人。)

  36.客户信用评级:是商业银行对客户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的计量和评价,反映客户违约风险的大小。

  37.专家判断法:即专家系统,是商业银行在长期经营信贷业务、承担信用风险过程中逐步发展并完善起来的传统信用分析方法。

  38.违约风险暴露:是指债务人违约时预期表内项目和表外项目的风险暴露总额,包括已使用的授信余额、应收未收利息、未使用授信额度的预期提取数量以及可能发生的相关费用等。

  39.公司风险暴露:是指银行对公司、合伙企业和独资企业及其他非自然人的债权,但不包括对主权、金融机构和纳入零售风险暴露的企业客户的债权。

  40.主权风险暴露:是指对主权国家或经济实体区域及其中央银行、非中央政府公共部门实体,以及多边开发银行、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的债权。

  41.金融机构风险暴露:是指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分为银行类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风险暴露。

  42.股权风险暴露:是指银行直接或间接持有的股东权益(资产及收入方面直接与间接的所有权),包括但不限于普通股、优先股(特别股)、权证、可转换债券等金融工具。

  43.国家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与非本国居民进行国际经贸与金融往来时,由于别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44.国家风险主权评级:是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主权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和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并用一定的符号来表示评级结果,实质就是对中央政府作为债务人履行偿债责任的意愿与能力的一种判断。

  45.信用风险监测:是指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各种监控技术,动态捕捉信用风险指标的异常变动,判断其是否已达到引起关注的水平或已经超过阈值。

  46.预期损失:是指信用风险损失分布的数学期望,代表大量贷款或交易组合在整个经济周期内的平均损失,是商业银行已经预计到将会发生的损失。

  47.最大一家(集团)客户贷款总额:是指报告期末各项贷款余额最高的一家(集团)客户的各项贷款的总额。

  48.风险预警: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采用专家判断和时间序列分析、层次分析和功效计分等方法,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早期预警,实现对风险“防患于未然”的一种“防错纠错机制”。

  49.信用风险缓释:是指银行运用合格的抵(质)押品、净额结算、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等方式转移或降低信用风险。

  50.汇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的不利变动而导致银行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51.股票价格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持有的股票价格发生不利变动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

  52.商品价格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各类商品价格发生不利变动而给商业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53.即期:是指现金交易或现货交易,交易的一方按约定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额的金融资产,交付及付款在合约订立后的两个营业日内完成。

  在实践中,即期通常是指即期外汇买卖,即交割日(或称起息日)为交易日以后的第二个工作日的外汇交易。

  54.互换: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一时期内相互交换一系列现金流的合约,常见的有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

  55.名义价值:是指金融资产根据历史成本所反映的账面价值。

  56.市场价值:是指在评估基准日,自愿的买卖双方在知情、谨慎、非强迫的情况下通过公平交易资产所获得的资产的预期价值。

  57.公允价值:是指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中可接受的资产或债权价值。

  58.市值重估:是指对交易账户头寸重新估算其市场价值。

  59.收益率曲线:用以描述收益率与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

  60.风险价值:是指在一定的持有期和置信水平下,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要素的变化可能对资产价值造成的最大损失。

  61.敏感性分析:是指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单个市场风险要素(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微小变化可能会对金融工具或资产组合的收益或经济价值产生的影响。

  62.交易限额:是指对总交易头寸或净交易头寸设定的限额。

  63.风险限额:是指对基于量化方法计算出的市场风险参数来设定限额。

  64.止损限额:是指所允许的最大损失额。

  65.内部欺诈:是指故意骗取、盗用财产或违反监管规章、法律或公司政策导致的损失,此类事件至少涉及内部一方,但不包括歧视及差别待遇事件。

  66财务/会计错误:是指商业银行内部在财务管理和会计账务处理方面存在流程错误,主要原因是财会制度不完善、管理流程不清晰、财会系统建设存在缺陷等。

  67.文件/合同缺陷:也称文件/合同瑕疵,是指各类文件档案的制定、管理不善,包括不合适的或不健全的文档结构、协议中出现错误或缺乏协议等。

  68.产品设计缺陷:是指商业银行为公司、个人、金融机构等客户提供的产品在业务管理框架、权利义务结构、风险管理要求等方面存在不完善、不健全等问题。

  69.错误监控/报告:是指商业银行监控/报告流程不明确、混乱,负责监控/报告的部门职责不清晰,相关数据/信息不全面、不及时、不准确,未履行必要的汇报义务或对外部汇报不准确(造成损失)。

  70.结算/支付错误:是指商业银行结算支付系统失灵或延迟(如现金未及时送达营业网点或交易对方等)。

  71.交易/定价错误:是指在交易过程中,因未遵循操作规定导致交易和定价出现错误。

  72.柜台业务:泛指通过商业银行柜面办理的业务,是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操作的集中体现,也是最容易引发操作风险的业务环节。

  73.高级计量法:是指商业银行在满足监管机构提出的资格要求,以及定性和定量标准的前提下,通过内部操作风险计量系统计算监管资本要求。

  74.资产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资产可以随时得到偿付或者在不贬值的情况下进行出售,反映了商业银行在无损失或微小损失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

  75.负债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能够随时以合理的成本吸收客户存款或从市场获得需要的资金,反映了商业银行在合理的时间、成本条件下迅速获取资金的能力。

  76.风险监管:是指通过识别商业银行固有的风险种类,进而对其经营管理所涉及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并按照评级标准,系统、全面、持续地评价一家银行经营管理状况的监管方式。

  77.市场准入:是指监管部门采取行政许可手段审查、批准市场主体可以进入某一领域并从事相关活动的机制。

  78.现场检查:是指监管当局及其分支机构派出监管人员到被监管的金融机构进行实地检查,通过查阅金融机构的账表、文件等各种资料和座谈询问等方法,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分析、检查、评价和处理,督促金融机构合法、稳健经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维护金融机构及金融体系安全的一种检查方式。

  79.市场约束:是指通过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和银行监管透明度,从而有效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提高银行业整体经营水平,实现持续、稳健发展。

  80.信息披露:主要是指公众公司以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以及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等形式,把公司及与公司相关的信息,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进行披露的行为。

责编:Eve

报考指南

焚题库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职业资格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