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师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安全工程师 >> 其他安全 >> 考试辅导 >> 2018年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第三章第一节事故应急管理的基本知识

2018年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第三章第一节事故应急管理的基本知识

来源:考试网  [2018年9月18日]  【

第一节事故应急管理的基本知识

  一、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及特点

  (一)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

  (l) 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保护其他人员。

  抢救受害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首要任务。

  (2)迅速控制事态,防止事故扩大。

  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

  (3)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

  及时清理废墟和恢复基本设施,将事故现场恢复至相对稳定的状态。

  (4)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事故发生后应及时调查事故的发生原因和事故性质,并总结救援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

  (二)事故应急救援的特点

  1.不确定性和突发性

  是各类公共安全事故、灾害与事件的共同特征,大部分事故都是突然爆发,爆发前基本没有明显征兆,而且一旦发生,发展蔓延迅速,甚至失控。

  2.应急活动的复杂性

  事故、灾害或事件影响因素与演变规律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的多变性;

  众多来自不同部门参与应急救援活动的单位,在信息沟通、行动协调与指挥、授权与职责、通讯等方面的有效组织和管理;

  应急响应过程中公众的反应、恐慌心理、公众过急等突发行为复杂性等;

  较强的专业技术支持,包括:易燃、有毒危险物质、复杂处置;

  对每一行动方案、监测以及应急人员防护等都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支持下进行决策。

  3.后果、影响易猝变、激化和放大

  公共安全事故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后果一般比较严重,能造成广泛的公众影响,应急处理不慎,就可能改变发生混乱和冲突,会使卷入人群数量增加和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后果加大,猝变、激化与放大,造成失控状态。

  不但迫使应急响应升级,甚至可导致社会性危机出现,使公众立即陷入巨大的动荡与恐慌之中。

  因此,重大事故(件)的处置必须坚决果断,而且越早越好,防止事态扩大。

  二、事故应急管理相关法律要求

  《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对危险化学品、特大安全事故、重大危险源等应急救援工作提出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规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预案中规定:

  国务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

  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4类: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将公共突发事件分为四级,即:

  I级(特别重大):红色

  Ⅱ级(重大):橙色

  Ⅲ级(较大):黄色

  Ⅳ级(一般):蓝色

  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在4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省级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组织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本法规定登记的危险源、危险区域,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布。

  ◆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应急资源,建立或者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建立由成年志愿者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单位应当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

  ◆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与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合作,联合培训、联合演练,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的能力。

  ◆ 国务院有关部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应当为专业应急救援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器材,减少应急救援人员的人身风险。

  ◆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应急资源,建立或者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建立由成年志愿者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单位应当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

  ◆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与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合作,联合培训、联合演练,提高协同应急的能力。

  ◆ 国务院有关部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应当为专业应急救援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器材,减少应急救援人员的人身风险。

  三、事故应急管理理论框架

  重大事故的应急管理不只限于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行动。

  应急管理是对重大事故的全过程管理,贯穿于事故发生前、中、后的各个过程,充分体现“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应急理念。

  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四个阶段。

  (一) 预防

  在应急管理中预防有两层含义:

  一是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

  二是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施,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的严重程度,如加大建筑物的安全距离、工厂选址的安全规划、减少危险物品的存量、设置防护墙以及开展公众教育等。

  从长远看,低成本、高效率的预防措施是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

  (二)准备(有的和预防交叉)

  应急准备是应急管理过程中一个关键的过程。它是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效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采取的各种措施。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适时修订;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确定应急避难场所;对危险源和危险区域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及时公布;定期检测、维护其报警装置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使其处于良好状态,确保正常使用;定期培训应急人员;建立或者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为专业应急救援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器材;专门训练、演练;应急、急救自救的公益宣传;物资、资金、技术支持和捐赠;建立巨灾风险保险体系;新技术设备等。

  (三)响应

  应急响应是在事故发生后采取的各种紧急处置和救援工作。及时响应是应急管理的一个主要原则。

  (四)恢复

  恢复工作是在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所采取的处置工作。包括短期恢复和长期恢复。

  短期恢复往往在应急响应开始后就已经开始,如为受灾人员提供食品、药品、避难所等服务,因此也可理解为应急响应活动的延伸。

  长期恢复的重点是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活的恢复,包括重建房屋设施、规划受影响区域等。

  四、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构建
   (一)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构成

  由于潜在的重大事故风险多种多样,所以相应每一类事故灾难的应急救援措施可能千差万别,但其基本应急模式是一致的。

  构建应急救援体系,应贯彻顶层设计和系统论的思想,以事件为中心,以功能为基础,分析和明确应急救援工作的各项需求,在应急能力评估和应急资源统筹安排的基础上,科学地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应急救援体系,保障各级应急救援体系的统一和协调。

  一个完整的应急体系应由组织体制、运作机制、法制基础和应急保障系统4部分构成。

  具体内容结合《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进行

  五、事故应急救援主要内容
   通常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应急预案概况

  单位概况;危险特性状况;紧急情况下的应急事件、适用范围和方针原则等。

  2.事故预防

  指对潜在事故、可能的次生与衍生事故进行分析并说明所采取的预防和控制事故的措施。

  1)危险分析

  危险分析的最终目的是要明确应急的对象(可能存在的重大事故)、事故的性质及其影响范围、后果严重程度等,为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减灾措施提供决策和指导依据,包括危险识别、脆弱性分析和风险分析。

  2)资源分析

  针对危险分析所确定的主要危险,明确应急救援所需的资源,列出可用的应急力量和资源,包括:

  (1)各类应急力量的组成及分布情况;

  (2)各种重要应急设备、物资的准备情况;

  (3)上级救援机构或周边可用的应急资源。

  3)法律法规要求

  有关应急救援的法律法规是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前提保障。编制预案前,应调研国家和地方有关应急救援的法律法规文件,以作为预案编制和应急救援的依据和授权。

  3.准备程序

  准备程序应说明应急行动前所需采取的准备工作,包括各应急组织及其职责权限、应急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应急资源的准备、预案演练、公众的应急知识培训、签署互助协议等。

  1)机构与职责

  应急领导机构、职责、负责人、候补人、联络方式。

  2)应急资源

  配备应急救援中所需的消防手段、各种救援机械和设备、监测仪器、堵漏和清消材料、交通工具、个体防护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生活保障物资等,并定期检查、维护与更新,保证始终处于完好状态。另外,应急资源信息应实施有效的管理与更新。

  3)教育、训练与演习

  应对公众的日常教育做出规定,尤其是位于重大危险源周边的人群,使他们了解潜在危险的性质和对健康的危害,掌握必要的自救知识,了解预先指定的主要及备用疏散路线和集合地点,了解各种警报的含义和应急救援工作的有关要求。

  应急演习是对应急能力的综合检验。应急演习包括桌面演习和实战演习。

  4)互助协议

  包括救援力量、物质、技术服务等互助协议。

  4.应急程序

  应急救援过程的核心功能和任务包括:接警与通知,指挥与控制,警报和紧急公告,通信、事态监测与评估,警戒与治安,人群疏散与安置,医疗与卫生,公共关系,应急人员安全,消防和抢险,泄漏物控制。应急程序主要指实施上述核心功能和任务的程序和步骤。

  1)接警与通知

  迅速、准确地向报警人员询问事故现场的重要信息,接警后,应迅速向有关应急机构、政府及上级部门发出事故通知。

  2)指挥与控制

  建立分级响应、统一指挥、协调和决策程序,是有效开展应急救援的关键。

  3)警报和紧急公告

  明确在发生重大事故时,如何向受影响的公众发出警报,包括什么时候,谁有权决定启动警报系统,各种警报信号的不同含义,警报系统的协调使用、可使用的警报装置的类型和位置,以及警报装置覆盖的地理区域。

  决定实施疏散时,应通过紧急公告确保公众了解疏散有关信息,如疏散时间、路线、随身携带物、交通工具及目的地等。

  4)通信

  说明主要通讯系统的来源、使用、维护以及应急组织通讯需要的详细情况等,并充分考虑紧急状态下的通讯能力和保障,并建立备用的通讯系统。

  5)事态监测与评估

  建立对事故现场及场外进行监测和评估的程序。其中包括:由谁来负责监测与评估活动,监测仪器设备及监测方法,实验室化验及检验支持,监测点的设置,监测点的现场工作及报告程序等。

  包括:事故影响边界,气象条件,对食物、饮用水卫生以及水体、土壤、农作物等的污染,可能的二次反应有害物,爆炸危险性和受损建筑垮塌危险性,以及污染物质滞留区等。

  6)警戒与治安

  建立警戒区域,实施交通管制,维护治安,防止无关人员进入事故现场,保障救援队伍、物资运输和人群疏散等的交通畅通,并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伤亡。

  协助发出警报、现场紧急疏散、人员清点、传达紧急信息、执行指挥机构的通告、协助事故调查等。对危险物质事故,必须列出警戒人员有关个体防护的准备。

  7)人群疏散与安置

  人群疏散是减少人员伤亡扩大的关键,也是最彻底的应急响应。应当对疏散的紧急情况和决策、预防性疏散准备、疏散区域、疏散距离、疏散路线、疏散运输工具、安全蔽护场所以及回迁等作出细致的规定和准备,应充分考虑疏散人群的数量、所需要的时间和可利用的时间、风向等环境变化,以及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的疏散等问题。

  8)医疗与卫生

  包括:可用的急救资源列表,如急救中心、救护车和现场急救人员的数量;医院、职业中毒治疗医院及烧伤等专科医院的列表,如数量、分布、可用病床、治疗能力等;抢救药品、医疗器械、消毒、解毒药品等的城市内、外来源和供给;

  医疗人员必须了解城市内主要危险对人群造成伤害的类型,并经过相应的培训掌握对危险化学品受伤害人员进行正确消毒和治疗的方法。

  9)公共关系

  明确信息发布的审核和批准程序,保证发布信息的统一性;指定新闻发言人,适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准确发布事故信息,澄清事故传言;为公众咨询、接待、安抚受害人员家属作出安排。

  10)应急人员安全

  安全预防措施、个体防护等级、现场安全监测等,明确应急人员进出现场和紧急撤离的条件和程序,保证应急人员的安全。包括安全预防措施、个体防护设备、现场安全监测等。明确紧急撤离应急人员的条件和程序,保证应急人员安全。

  11)消防和抢险

  抢险和救援是应急救援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目的是为尽快地控制事故的发展,防止事故的蔓延和进一步扩大,从而最终控制住事故,并积极营救事故现场的受害人员。尤其是涉及危险物质的泄漏、火灾事故,其消防和抢险工作的难度和危险性巨大。应对消防和抢险工作的组织、相关消防抢险设施、器材和物资、人员培训、行动方案以及现场指挥等做好周密安排和准备。

  12)危险物质控制

  危险物质的泄漏或失控,可能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明确可用的收容装备(泵、容器、吸附材料等)、洗消设备(包括喷雾洒水车辆)及洗消物资,并建立洗消物资供应企业的供应情况和通信名录,保证对泄漏物的及时围堵、收容、清消和妥善处置。

  5 现场恢复(紧急恢复、短期恢复)

  也称为紧急恢复,指事故被控制后所进行的短期恢复。意味着应急救援工作的恢复,将现场恢复到一个基本稳定的状态。但仍存在潜在的危险,如余烬复燃、受损建筑倒塌等。

  主要内容应包括:宣布应急结束的程序;撤离和交接程序;恢复正常状态的程序;现场清理和受影响区域的连续检测;事故调查与后果评价等。

  6 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

  对预案的制定、修改、更新、批准和发布作出明确的管理规定,并保证定期或在应急演习、应急救援后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针对实际情况以及预案中所暴露出的缺陷,不断地更新、完善和改进。

责编:qingqing
  • 建筑工程
  • 会计考试
  • 职业资格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